陈金龙: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形象建构
2018年12月28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8日第1606期 作者:陈金龙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演进与中华民族的形象建构相伴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变中华民族面貌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形象建构的过程,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形象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揭示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形象建构的内在关系,是研究改革开放的重要向度。

  改革开放展示中华民族变革、开放精神

  民族精神是构成民族形象的重要方面,革故鼎新、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民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在中国大地上演绎了无数变法变革运动,由此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同时,中华民族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和境界,面向域外开展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这是中华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求新求变、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

  改革开放还在更高层次上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变革、开放精神。改革,就是破除旧的思想观念束缚、体制机制障碍,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最深刻的变革。开放,就是引进域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借鉴域外的发展经验、管理经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形成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这是更高层次的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将改革开放定义为“伟大革命”,表明改革开放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改革开放在推动全方位、多领域社会变革的同时,拓展了对外开放的空间,提升了对外开放的层次。

  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变革、开放精神注入了新内容,彰显了变革、开放精神的时代魅力,实现了中华民族变革、开放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初,可谓“一穷二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新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之后,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为问题。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发展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同期世界年均增长2.9%,中国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3645亿元,居世界第11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82.7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的15%左右。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华民族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逐渐步入富强之列,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和成功,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大国要有大国的担当。中国是有国际担当的大国,中国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首先要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的发展使世界社会主义摆脱了困境,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启示。从国情出发选择现代化道路,以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化进程,以协调为坐标处理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关系,建构有助于现代化的国内外环境,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智慧。尽管发展中国家各有不同的国情,但走向现代化有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解决,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可供参考和借鉴。

  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我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过程。中国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维护世界和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已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在关系全球治理的重大问题、具体问题上提出了中国方案;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推动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世界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就是基于这一理念提出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响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一判断,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民族复兴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没有经济作支撑,难有民族复兴可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民族复兴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同时表现为国际地位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扩大,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表征。一个没有凝聚力、自信心的民族,难有复兴可言。改革开放促进了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到了新的起点上,展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

  总之,改革开放在塑造国家形象、人民形象、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同时,建构了中华民族新形象,在强化中华民族变革、开放形象的同时,为中华民族形象注入了创新、富裕、包容、担当等新内涵。民族形象是一种软实力,中华民族新形象的建构,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