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震: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与理论变革
2018年11月30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30日第1586期 作者:韩震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进程。历史将证明,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影响和效应完全可以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相媲美。

  启动改革开放

  哲学思想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舆论先导。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就是由一次思想的闪电、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讨论所启动的,这就是“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真理标准大讨论推动我们冲破思想的牢笼。让思想冲破旧意识的牢笼,摆脱“两个凡是”的禁锢,让思想在更加广阔的空间思考,这样的思想才能规划更加宏大的发展路径,激励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变革的实践,从而拓展中华民族发展复兴的可能性空间。

  真理标准大讨论推动我们走出自我封闭。理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教条主义是束缚我们思想的桎梏。要真正解放思想就必须摒弃教条主义。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我们不仅摒弃了“两个凡是”的教条,而且通过进一步的思考扬弃了苏联教科书模式的哲学,让带着实践温度的哲学运思多样性展开。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改革,改革的实践淬炼了思想。

  开拓发展道路

  改革的哲学启动了改革的实践,改革的实践检验着改革的哲学,促进了哲学理论的深化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背后有坚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真理标准大讨论让我们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再次获得了进行彻底理论思考的勇气。我们认识到,为人民谋幸福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只有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是有了这种关于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发展,才能指导发展着的社会实践。

  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就在于我们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唯物史观在道路探索中持续地发挥着探路火炬的功能。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发展都必须从特定社会的既有历史条件出发,发展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一个基于既定社会条件的历史生成过程。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我们是要成为更加丰富和强大的自我,而不是变成自我否定的“非我”或“他者”。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是为了探索符合历史规律的社会主义发展路径。

  寻找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社会要发展,就要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动力来自何处?按照唯物史观,就是要改革生产关系,使生产力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人是最具能动性的力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生产力水平跃升的关键。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尊重劳动、尊重人才,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循序渐进稳妥推进系统性改革。我们的改革是渐次展开的,最初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然后才逐渐扩大到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是问题导向引领的变革,也是以制度建设性为旨归。中国的改革是根据社会发展而不断进行的持续变革。正是这种持续的变革,让中国的航船在经济全球化的海洋中绕过无数急流险滩,经济社会不断获得发展。

  树立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虽仅40年,其历史效应却是深远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面貌,而且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显而易见,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要求重塑中国人的现代文化认同。摆脱文化自卑,重塑民族身份,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秉持理性平和的态度。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我们当下的民族运思应该构建引领民族复兴的新哲学。

  构建有实践基础有现实内容的哲学。实践在哲学中的首要地位,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哲学界的共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加以理论地理解、现实地解决。社会从来不是“本来的存在”,而是通过实践而“生成的存在”。

  构建有交流互鉴有广泛包容性的哲学。实际上,中国人民正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才变得越来越自信,因为真正的自信就表现为开放包容。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获得了历史性发展,也只能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国不是在建隔离“墙”,而是在建世界的联通“桥”。中国不再把世界看作自己的“他者”,而是看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伙伴。

  构建有未来追求有高远理想的哲学。中华民族只有超越所谓“四海之内”的“天下”视野并将其转换为“全球”视域,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实现民族振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积极介入全球经济贸易合作和全球治理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只有在引领世界和全球治理的探索性进程中,中华民族才能成长为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民族。

  构建引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哲学。中国正走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在这一进程中仍然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构建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中华民族复兴的哲学是有自觉主体的哲学。这个主体就是21世纪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中国人民。民族复兴的哲学是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是有时空定位的哲学。中国的哲学必须立足本来,但必须在借鉴外来的同时面向未来,做到与时代共节奏、与世界同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有高远的价值观作为哲学运思展开的广阔视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是有强大社会功能的哲学。新的哲学是有深厚学理支撑的,更是能够引领实践的理论,可以准确地把握时代、能动地反映现实、创造性地塑造未来。只有真正从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上转变观念,才能在对象化的实践行动上加以展开。我们必须以深化改革寻求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以扩大开放扩展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改革开放开启于一次哲学大讨论,而改革开放的深化必然始终伴随着哲学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哲学视野的持续拓展。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的复兴呼唤引领时代价值的理论思维,也呼唤新的哲学。21世纪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的哲学。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