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华:挖掘语言景观的文化交流功能
2018年11月23日 0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23日第1581期 作者:马春华

  语言景观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语言政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语言生态的反映,其内涵、外延及功能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语言景观承载着文化信息,是文明和文化最直接、最直观的载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还应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充分认识并挖掘语言景观的文化交流功能。

  “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不同文明、文化的交流、磨合、包容和认同,以便实现文明互鉴和共同发展。这有赖于交流渠道的畅通,取决于一种语言的熟识度及其文化的被接纳程度。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他国语言,另一方面也要促进世界了解中国语言。“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国家也需要加强语言景观的建设和交流。同时,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也需要语言景观的建设和交流。语言景观的建设和交流显然有利于扩大汉语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促进其他国家的国民获得这种“中国能力”。因此,当前我国有必要在以往语言景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语言景观所负载的文化要素,发挥其文化传播功能和文化辐射功能。这需要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语言景观的建设和对外交流。

  推动语言景观走出去强化文化传播功能

  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文化交流有利于打破文化之间的壁垒和隔膜,形成世界文化碰撞、交融和互动的局面。语言景观更是具有高度的可体验性。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不但应该注重国内语言景观建设,还应该注重语言景观的对外建设和交流,找准定位,主动“走出去”。这可以使目标群体以体验方式参与中国语言文化,在互动中促进文化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孔子学院以及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设置多样化的、富有中国元素的语言景观来强化其文化传播功能。

  孔子学院是发挥我国语言景观文化传播功能的主体力量。汉语教学和文化活动是孔子学院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孔子学院举办的文化活动中,绝大多数是以有声语言、图片文字展示等语言景观形式呈现的。孔子学院从所在区域的受众需求、文化环境出发,把以汉语为载体的春联、相声、音乐、书法、古诗词、中医等中华传统文化打造成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景观形式,融入所在国的社区和社会,这成为展示我国多样化语言景观的主体。

  文化交流展示有利于增强语言景观的可体验性,强化中华文化传播功能。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语言景观展示活动。它们通过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展示,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中国的便捷通道。语言是联通民心的工具,而文化可以进一步增强语言的黏合性。以动态语言景观的形式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既为国家之间全面建设互利共赢的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文化基础,也为民间的拓展交流与合作架设了便利的桥梁。譬如,我国与俄罗斯互办文化年、与法国互办语言年,汉语语言景观设置别出心裁,精彩纷呈,包括文学、电影、书法、翻译、汉语教材、音乐、武术、太极拳等,以及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国文化系列座谈会等。这些丰富的语言景观负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信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吸引语言景观探究者走进来强化文化辐射功能

  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蕴。仅仅学习汉语而疏于对文化的关注是不可取的,它可能会导致对中国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存有隔膜。如何创造条件,建设好国内语言景观,激发外国友人学习汉语、探究中华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来进行短期体验或者长期探究,使其成为语言景观的参与者和传播者,是增强中华文化辐射力的重要方式。

  语言景观的短期体验主要是指以游历、游学、培训、比赛等参与活动的形式吸引外国友人“走进来”。由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汉办2002年创办并延续至今的“汉语桥”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在目标国海选,在中国决赛,激发了汉语学习者探究中国的兴趣。汉语桥一直秉持重语言竞技、重文化传播的特点,2016年在此基础上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目标。比赛现场,“一带一路”“中国梦”等成为选手们谈论和关注的热门话题,中国的京剧、民族舞蹈、相声等成为选手们才艺展示的重要部分,这些是我国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中华语言文化学习者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参与和深入中国体验中国文化,激发了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热爱,架起了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

  语言景观的长期探究主要是指吸引外国友人来华学习及就业。近年来,《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2016年)、《关于允许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有关事项的通知》(2017年)等政策的出台,优化了国际学生在我国就业的条件。“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国际人才的支持,尤其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端人才的参与。

  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留学生群体具有语言优势和专业优势,他们在我国就业有利于推动我国跨国企业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

  留学生群体的壮大还对我国语言景观建设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他们既是我国语言景观的体验者,也是我国语言景观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提高我国语言景观的文化交流功能。建设好分层级、多功能的语言景观有利于帮助这些来华学习者感知中国语言文化,从而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亲近、认同和热爱。2017年1月,北京大学留学生高佑思利用微博视频平台“歪果仁研究协会”,成功搭建了一个中外沟通的桥梁,以异文化视角来阐释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这种经过阐释的二次传播,是创新性扩散,能够达到传播的倍增效应,强化了中国语言景观的文化辐射功能。

  这些短期体验者和长期学习探究者,可以通过亲身经历感知丰富的汉语语言景观,无论他们将来是否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都可以把对中国文化的切身体验远播到其足迹所至的世界各地。如此一来,他们也会成为中国语言景观和中国文化的域外传播者,这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对外辐射力。

  可见,在建设“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中,亟待全方位、多渠道加强语言景观建设,“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挖掘语言景观的文化交流功能。

  (本文系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项目“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语言服务协同创新战略研究”(YB135-3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