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全国:构建一带一路多语语言生活治理
2018年11月23日 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23日第1581期 作者:刘全国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国际合作平台,也蕴含着中国发展和外交的智慧,这一概念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一个包括了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使用的语言近2500种,占人类语言总数的1/3以上,仅官方语言就有50多种,境内语言在100种以上的国家就有8个。语言资源丰富、门类繁杂、语际差异巨大、使用群体众多,各国的语言生活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语言生活治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题。

  多语生活:语言生活治理的共同价值

  “一带一路”语言生活治理是跨国语言生活治理,不同于国家内部的语言生活治理。各个国家语言生活的平衡和博弈是“一带一路”语言生活治理所要重点考量的关键因素。在这一共识和前提下,“一带一路”的语言生活治理要坚持“语言理性”,凝聚所有沿线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共识,形成以“多语和谐共存”为主导话语的语言生活治理理念,使各国各种语言互鉴共生,共同构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语生活。

  同时,“一带一路”语言生活治理在尊重各国语言历史地位和使用现状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沿线国家经贸文化往来中的“语言互通”问题。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方,作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倡议者和最大投资方,中国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生活治理中有所作为,努力将汉语定为“一带一路”的主要工作语言之一,特别是在经贸合作与交流中,以汉语为工作语言可以提升各国经贸合作的工作效率。

  语言生态调研:语言生活治理的基础

  “一带一路”语言生活的治理必须基于对相关国家语言历史、语言分布、语言地位、语言使用、语言教育、语言规划、语言接触等的细致调研和深刻认知。“一带一路”地区的语言生态错综复杂,官方语言、通用语言、变体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等语言形态交互并存,官方语言数量也不尽相同,除大多数国家规定使用一种官方语言,还有12个国家使用2种官方语言,新加坡甚至同时使用英语、马来语、华语及泰米尔语4种官方语言。

  同时,这些语言之间的差异很大,分属汉藏、印欧、乌拉尔、阿尔泰、闪-含、高加索及达罗毗荼等主要语系。加之各语言使用群体的习俗与文化大不相同,各语言的生态状况也千差万别,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明确这些语言在语言图景中的地位,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为“一带一路”多语语言生活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多边轮值协同共治:语言生活治理的机制

  语言不仅是文化和思想的寓所,也是国家主权和民族认同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家园。“一带一路”语言生活治理是通过工作语言的中介作用,拓展各民族的语言图景,丰富各民族的文化财富,用语言这一桥梁促进不同国家与文化间的交流与融通。

  在沿线各国多边共治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国官方语言、通用语言、民族语言和方言的历史渊源和使用状况,厘清语言谱系和语言联系,根据“区位相邻、语种相近、国家主体、多边共治”的原则,构建“一带一路”语言生活治理的轮值协同治理机制。我国在“一带一路”语言多边共治中应该担负起工作语言国家应有的责任,在共治机制的倡议、协调、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有所作为,为“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生活治理提出有充分建设性和足够可操作性的方案。

  多语语言治理规划:语言生活治理的路径策略

  在“一带一路”语言生活治理中,多语语言治理规划是首要而又具有战略意义的路径选择。多语语言规划应该充分尊重各个国家现有的语言传统,基于对“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生态的充分调研,本着“立足多语、尊重差异,保护濒危、建构秩序”的规划原则,邀约“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规划合约。

  多语语言治理规划应梳理各语言的历史渊源、地理分布,了解该语言承载的宗教习俗、文化图式、文明形态等因素对语言生活和语言生态的影响,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各语言的生态现状进行描述,对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官方语言为基本脉络、兼顾通用语言、民族语言和方言,分门别类建构多样化的语言分工协作共同治理机制。

  “一带一路”语言生活治理中的语言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语言人才的培养。我国目前已经储备了大量的通用语种人才,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极度缺乏的困境急需解决。针对短时期难以培养出针对“一带一路”国家所有语言的专门外语人才的现状,建议首先利用我国各外国语大学、各高校外国语学院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培养精通与现有语种语言距离相近语种的外语复合型应用人才。其次,应积极做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做好“一带一路”各语种专业的布点和建设工作,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外语研究性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为适应这一趋势,教育部拟于2020年将非通用语语种专业增加至99个,“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将持续优化。

  “一带一路”语言生活治理的另一路径是整合和优化“一带一路”各领域各行业的语言服务。首先应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各语种翻译人才的整合机制,分语种建立外交翻译人才资源、高校翻译人才资源和社会翻译人才资源联动互补的翻译人才资源库,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优质翻译语言服务;其次,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布现状,合理布局,建立外交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协作联动的“一带一路”研究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由从事国别与区域研究专家领衔的“一带一路”国别与区域研究智库,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问题;再次,促进高校外语教育和国别与区域研究的深度融合,逐步培养掌握相关国家各种通用语言,熟悉该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情况的复合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治理与深度交流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库保障。

  语言文化生态圈:语言生活治理的愿景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设施联通”是基础,“贸易畅通”与“资金融通”是途径,“政策沟通”是保障,“民心相通”是目的,“一带一路”最终勾勒的是沿线各国共同构筑的“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图景和文明秩序。

  在这一目标框架下,语言治理的愿景无疑是基于“多语和谐共存”的共同理念,尊重各国的语言传统、文化遗产,保障各语言的独立和平等,保护濒危语言,增进各种语言的相互接触,促进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使各国的语言和文化在“一带一路”语言文化生态圈中和谐共存,互鉴共生、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