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峰:中国文献输出的路径探析
2018年10月19日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19日第1556期 作者:岳峰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输入我国的图书与我们输入美国的比率是150:7,这个现状现在并未改观。多数中国学人对此觉得不好接受,但是这比20世纪80年代初情况好多了。当时,中国学者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咨询关于中文文献的资源,图书馆员居然问:“中文是什么?是不是像拉丁语那种已经不再使用的语言?”今非昔比,但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也只是小语种文学。可是我们没有必要小看自己。明末清初礼仪之争时期,中国儒教习俗在罗马几乎家喻户晓,儒家思想的传播在西欧国家有过至深且巨的影响。从1593年第一部儒经译本问世至今,大约产生了304种儒经译本。现今,中国许多学者出版了汉译英译著,销量也被看好。由此来看,中国图书的输出不存在根本性问题,但要研究怎样输出,即输出的路径。

  其一,中国人自己有能力翻译中国文献吗?这个问题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中都有过热议,大致两种态度:一是完全相信中国译者的汉译英能力,二是完全否定,认为只能由汉学家翻译。两种态度各有道理,但是讨论需要细化。对于中国人来说,母语是汉语。虽然有很多中国高校教师与研究生研究翻译,但是从学报刊登的翻译研究论文英文摘要的语言质量来看,太乐观的态度显然欠妥,因为有的摘要连基本语法都有错误,更不用说修辞或其他的要求。“全民”外译是不切合实际的,毋庸讳言,写翻译研究论文与做汉译外翻译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研究翻译的高校教师与研究生中有很多人可以做外译汉,但有多少人能做汉译外?就历史与当今的事实来看,这个比率不会超过在海外高级别杂志发表文章的学者比率,而且翻译的文献类型不同。

  其二,哪些中国译者可以翻译哪种中国文献?可以胜任的译者一定是有语言天赋的。赵彦春与许渊冲豪译中诗百本,一路用韵,没有语言天赋是不可能做到的。中国不乏具有语言天赋的学者,如能在SSCI、A&HCI 检索的杂志发表英文论文的学者,就具备了翻译非文学社科文献的语言基础。这类杂志对学术水平要求很高,有些译者未达到这种学术要求,但是语言水平可以达到。也不是说,在有检索的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英文都过关,比如EI检索的杂志,不少论文可以找出语法错误。SCI一区以下的论文语言水平很难一概而论,但是在SCI一、二区杂志发表论文的学者具备了将同领域科技文献翻译成英文的能力。从理论上说,翻译文学的要求最高,而且要有文学感知力,但是实践中却有例外,有些非英语专业学者的英文水平是超过英语专业的,国外翻译市场有些双语语言工作者实际翻译能力超过中国的翻译教师,这些都是译者选才时应注意的现象。

  其三,该翻译哪些中国文献?由王尔敏的《中国文献西译书目》来看,中国的社会科学文献与自然科学文献都引起过西方的注意。所以我们外译的题材可以广泛一些。目前,我们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儒家经典或是其他文化经典的输出上。现在,除了汉学家或相近领域的学者,西方人很少关注中国文化经典。历史上西方特别重视了解儒家经典,这与其启动文化交流的需要有关。笔者在《当代外语研究》的翻译微论坛等十多个有代表性的高校外语教师微信群与QQ群进行过问卷调查,不少有留学经历的外语教师在这些群里。问题如“您见过外国人阅读、讨论中国文化经典吗?”笔者得到了 111个人的回复,只有5个人对该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他们都在开设汉学专业的大学,其中一个回复说,在某大学有中国文化经典的小阅览室,但是常年不见有人进去。无论如何,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经典的实际兴趣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对于西方人来说,在纽约街头播出的中国短片的冲击力远远高于文化经典,也比文化经典表现出的中国形象现实而可接受得多。翻译中国文献,考虑效益是必须的,所以,我们外译的题材可以广泛一些。在选择图书方面,我们可以请外国出版商来参与,这比我们自己的选择可能会更准确。

  中国学者可能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现在在国际上走红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作品,而是网络小说、武侠小说。这些作品颇受国外青少年迷恋。其实这些小说的翻译有许多问题,但丝毫不影响其销量,这告诉我们,比翻译更重要的是读者的口味。

  引入国外高端出版社,携手输出中国元素也是输出中国文献的重要途径。中外译者合译也是值得鼓励的方式。同时要提高译者的待遇与地位,如上海社科联颁发外语“终身成就奖”,中国译协、福建译协等机构表彰资深翻译家,都开了好头。另外,高校要为翻译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像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都有成功的例子。还有,要多举行学术交流与文化交流,不少中国图书是通过交流进入国外图书馆的。以上这些举措都有利于促进中国文献的输出。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