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南:儿童文学——并非一味简单的“简单文学”
2018年08月17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17日第1517期 作者:吴其南

  在佩里·诺德曼的儿童文学理论中,有关儿童文学中存在一种隐藏的成人、多属双重文本的论述,最有创造性且最能给人以启发:“儿童文学文本的简单性只是其真相的一半,它们还有一个影子,一个无意识——对世界、对人的一种更复杂、更完整的理解,这种理解在简单的表面之外处于未被说出的状态,但又为那个表面提供了可理解性……儿童文学可被理解为通过参照一个未说出来但隐含着的复杂的成人知识集而进行交流的简单文学。”(佩里·诺德曼:《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徐文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最典型的双重文本是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表现对象。童年回忆小说表层是叙述者的童年经历,深层是现在正在回忆的叙述者的目光。以现在之“我”言说当初经历之“我”,两个“我”构成两个不同的层次。儿童读者对人物的经历及由这些经历构成的故事一般是能够理解的,但对人物何以有这样的经历、这些经历构成的故事后面的种种背景,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城南旧事》中,女孩英子随着熟悉的人一个个离去,童年也跟着离去,这是儿童读者能够感受和理解的,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经历,这些经历构成的故事后面蕴含了什么样的社会含义,渗透在这些故事中的命运感,以及随着这些离去而产生的惆怅和哀怨,却是一般的儿童读者难以感受和理解的。这时,文本中现在的叙述者的目光便起作用了,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过来人的经验和体会,从儿童的简单知识集到成人的复杂知识集,儿童对作品的理解也变得深刻起来。

  这种结构也明显地表现在一些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问题小说的作品中。儿童问题小说一般都是反映儿童生活中的问题,如课业繁重,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忽略儿童个性发展,近年则有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等。问题出现在儿童生活中,发生在儿童身上,但产生的根源却在社会,在成人。当儿童小说深入描写这类社会现象,揭示这些现象后面的问题及其根源时,就不可能只将儿童的知识集作为自己的诉诸对象了。张微的《雾锁桃李》,写一所中学为提高升学率而采取极为苛刻的教学措施。小说故事层面是几个不同处境的学生的命运,一般的儿童读者都能感受和理解,但要理解故事背后所隐含的社会问题就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当然是一个高出一般儿童的知识集,儿童要读懂这个作品,就必须站到这个知识集上来。

  这种表现其实也是儿童文学中的普遍现象。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儿童的文学,所以既要表现儿童的思想情感又要表现成人关于儿童的观念和愿望。这种观念和愿望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它们常常是分裂的、矛盾的。“《杜里德医生》……邀请儿童读者发展一种双重意识——既快乐地像孩子一样,又脱离那种孩子样,从一种成人视角看待和理解孩子样。”(佩里·诺德曼:《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孙幼军的许多幼儿题材的童话,塑造了许多天真活泼、单纯美好的幼儿形象,读他的童话,就好像重回童年,走入早已忘却了的儿童世界。例如,《小狗的小房子》叙述小狗小猫背着小房子到河边去玩的故事。小狗憨厚老实,小猫娇嗔聪明,是两个非常可爱的幼儿形象。一般的儿童读者都能欣赏这两个形象,但对作品表现的儿童的天真纯洁以及这种天真纯洁与成人社会形成的比照,却是一个入世颇深的成人才有的感受。通过这些作品,作者一方面希望儿童读者从中看到自己,感受到童年的单纯和欢乐;另一方面,也是以这些故事、人物与成人社会相比照,引导儿童站到社会、成人的立场上反观儿童世界,包括它的种种美好和可能存在的不足,并从童年的天真幼稚中走出来。推广开来,整个儿童文学也许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孩子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也是父母的未来,当成人对孩子的思想感情进行塑造的时候,他们其实也在想象自己的未来,并将自己对未来的愿望投射在给孩子的作品中了。

  儿童文学是参照一个隐含的成人知识集而呈现出来的简单文学。儿童阅读这些作品,一方面,自然要被它们作为“简单文学”的特征所吸引,如有趣的故事,性格单纯的人物,简约的人际关系,浅近清纯的主题等,这些都能给儿童以启示,给他们以快乐。另一方面,简单的儿童文学并不一定就一味简单,要真正理解作品,就必须理解在简单的人物、故事后面那个没有说出来的复杂的成人的知识集。这里所说的成人知识集,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套成人普遍认同的社会规约,特别是主流社会所倡导的规约。所以,当儿童通过文学作品认同社会规约,从社会和成人的角度看,就是成长。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况,隐含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反映着成人社会价值观念的知识集出了问题,如近年某些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物欲横流,都或隐或现的一再出现在某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一旦走入这种知识集,接受其看待世界的视角,就会不知不觉被这种目光所俘虏。佩里·诺德曼意识到这种可能存在的危机,他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鼓励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努力发展出一种“抵抗意识”,就是对儿童文学中隐含的成人知识集保持某种警惕性,在该说“不”的地方要敢于说“不”。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这也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内容,且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