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琴: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话语面具
2018年07月20日 08: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20日第1497期 作者:吴学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根据现实状况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没有改变。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以各种新的话语形式在哲学、史学、文艺学等多个研究领域传播蔓延,并积极向大众生活领域传播。它以学术“反思”话语、文学“创新”话语、生活“调侃”话语等方式虚无历史,企图实现其政治目的。如果任由这些话语四处传播,势必对主流思想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社会的稳定。为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新的话语方式,揭示其背后的策略和意图,从而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以学术“反思”话语虚无历史

  当下历史虚无主义去革命史、去国史的一个手段是以“学术研究”为名,通过学术“反思”话语消解经典。这类话语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第一,“反思重评”话语。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范式转换”“理论创新”等为名,提出彻底反思中国近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的口号。一是重新评定历史事件。如以学术研究为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其目的是以所谓“新的结论”虚无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正当性。二是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反着看”。历史虚无主义者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历史人物,对历史公认的反面人物提出要“重新认识”,极力掩盖这些人物的缺陷,或者虚构其“善良本性”;对于历史公认的正面人物,则不遗余力地建构他们性格中的缺陷,无限放大进而全面否定。这就是所谓“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评价策略。如把孙中山描绘为“中国20世纪的乱臣贼子”;李鸿章却美化成“耿直善良”“忍辱负重”“开明进步”并带有浓厚家国情怀和人文色彩的忠臣,慈禧太后是一位极力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明太后”。通过随意涂抹历史人物,历史虚无主义企图达到歪曲中国历史、丑化革命史的目的。

  第二,解构经典话语。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中国目前的历史叙述充满“教条主义话语”,并将其原因归结到马克思主义。他们把资本主义看作文明的榜样,以西方价值观为标准衡量一切,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主要攻击对象。例如,他们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已经过时,其判断不适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等。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性,从源头上虚无马克思主义,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些以学术研究为名,解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外表极力凸显“学术性”,在各种网络平台和移动媒介上有目的地传播,给学术研究造成了不良影响。

  以文学“创新”话语虚无历史

  与学术研究遥相呼应,在文艺创作中,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艺术创新”的幌子,采用多种手法虚无历史。一是恶搞经典文艺作品。如歌曲《黄河大合唱》被改编成“企业年终奖”版,歌词低俗。这种恶搞之风持续多年,一些革命经典作品被庸俗化、低俗化,其目的就是消解革命的崇高性。近年来,一些恶搞者还利用各种纪念日、节庆日消费经典作品,哗众取宠、博取眼球,为图一时之利而不顾社会责任。二是文艺作品随意“假设”历史,胡乱虚构。一些作品肆意架空历史,完全不顾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处的时代背景,用“假设”代替事实,随意演绎和推断历史进程。这种不良风气弥漫于一些红色经典作品的改编中,如认为《白毛女》中的喜儿不嫁给黄世仁是“不识时务”,并假设喜儿当初嫁给黄世仁之后的种种好处。三是采用文学手法影射历史。这是一种更隐晦的表达方式,如以土改等影射新中国建设史,或过分拔高国民党抗战功绩,对其进行美化等。它们往往以偏概全,任意截取历史片段,以文学手法虚构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从而达到虚无历史的目的。一些作品对年轻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值得我们警惕。

  以生活“调侃”话语虚无历史

  网络时代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历史虚无主义也随之而变。它借助于网络视频、漫画图片等形式,以生活化、娱乐化的方式戏谑历史。一是调侃英雄。对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历史虚无主义者质疑和丑化英雄的光辉形象,利用各种方式调侃革命英雄。如“黄继光是因为摔倒才堵枪眼的”“狼牙山五壮士欺压百姓”等言论。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利用相关的节庆日,筛选出民众心中具有崇高精神价值的英雄人物进行戏谑调侃,抹黑英雄形象,诋毁先烈事迹,以达到消解革命的目的。他们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加工创作”英雄事迹,罔顾事实真相,模糊民众历史认知,编造各种段子嘲讽革命先烈,以消解人们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这些网络中流传的段子、荒谬言论和颠覆说法是非不分、善恶颠倒,其传播蔓延势必动摇民族的精神价值。二是戏说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越来越重视走“大众”路线,选取人们相对比较熟悉的历史事件,采取故事性、通俗化的表达方式戏说历史,否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进而达到彻底否定中国革命史的目的。如称鸦片战争是世界带给中国的“福音”,“如果再早一点,中国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又如,东北之所以建立了现代化工业体系,是由于日本对东北的占领;等等。

  读懂历史的科学话语

  历史虚无主义为了影响更多人,越来越注重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话语形式。这些话语形式背后体现出用现象代替本质、以琐碎历史细节代替整体历史逻辑的特征。这些话语形式往往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伪装性,其真假混杂、虚实结合的特性使人难以辨别。为了更有效地戳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话语面具,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宣传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历史话语回应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细致研读马克思的著作,从中学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马克思以其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研究劳动二重性、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特殊现象,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不是仅仅靠偶然事件和感性的现象发现历史规律,而是通过辩证思维揭示出资本逻辑发展史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因此,读懂历史不能仅靠历史细节、历史资料,更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发现隐藏在历史事实和细节背后的本质,找到历史发展的逻辑规律,这样才能以更有说服力的观点反击历史虚无主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研究”(14AZD041)、教育部社科司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任务成果“如何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哲学基础”(18JF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