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曼丽:新时代对外传播的基本趋势与特征
2018年06月22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22日第1477期 作者:程曼丽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论断,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未来走向如何等一系列关键性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从2017年的“7·26”讲话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释:一是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来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三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来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个意味着”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既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和应当坚持的方向,也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我国对外传播的基本趋势与特征亦将由此决定。

  三大基本趋势

  第一,国家传播的主体意识将进一步增强。目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要素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其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社会的瞩目下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全球化思维格局。基于这一思维格局,党中央在内政外交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提出了“亚洲新安全观”“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一系列立足于地区和全球战略的新思想、新理念。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不但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种自我超越,同时也超越了长期以来占据国际社会主导地位的西方思想体系和发展模式。这客观上要求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者改变以往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不同程度存在的边缘化心态,充分树立自信,增强主体意识和引领意识,在超越性的发展中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与世界分享中国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验、理念、思想。

  第二,话语能力将成为一项重要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现实的双重原因,在国际舆论场上,西方话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媒体在对外话语建设方面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难以完全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窘境。正因为如此,党中央从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建构的角度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话语能力由此成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核心能力”。当然,这也是由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的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必然选择。突破西方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既要打破西方主流社会多年来的思维定式,还要让广受西方话语影响的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并给予认同。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成为共识。从2013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双边及多边重要外交场合多次阐述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旨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的基本判断和总体认识,它超越了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界限,着眼于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合作大局,反映了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共同追求,符合《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成员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原则。因此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理念、目标与愿景,更是一种价值观——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目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并且作为世界和平发展的目标与愿景被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所采纳;同时又有“一带一路”共建在实践层面的推进,具有“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的逻辑自洽性。这种自洽性应充分体现在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中,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认识。从战略角度看,这正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与立足点。

  三大新特征

  由上述“基本趋势”所决定,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将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更强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中尤显重要。应当肯定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出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介绍这一倡议的理念、宗旨、目标,并与所在国家的领导人达成了合作共识。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进一步扩大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国内主流媒体也投入其中,全力进行宣传报道。但是“一带一路”毕竟涉及不同地域的6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习俗不同,对于“一带一路”共建的诉求也有所不同,疑惑与误解在所难免。这就对包括主流媒体在内的中国对外传播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树立“一国一策”意识,在充分了解沿线各国涉华舆情的基础上,进行对应性的、细致入微的沟通交流,及时回应不同国家对于中国的关切与质疑;进行必要的舆论引导与纠偏,避免这方面话语的主观性、概念性、空泛化与表面化。

  第二,更大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他还要求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客观、真实、生动地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促使外国观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按照这一要求,我国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方面持续进行创新探索,通过多种渠道,尤其是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国声音。例如近几年风生水起的“复兴路上工作室”相继推出讲述中国故事的系列短片,它们以生动的说唱形式出现,汇集卡通、快闪、美剧风、漫威风、饶舌神曲等多种风格,受到国内外网民的喜爱,并在优兔(YouTube)、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海外社交网站上得到大量转发。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也相继推出不同曲风的《“一带一路”之歌》,通过年轻、时尚、国际化的表现形式,对“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和当代意义进行解读,让人耳目一新。有些媒体还深入发掘中国社交平台的独有优势,将其作为新时期对外传播的补充渠道。凡此种种,都将使我国的对外传播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的特色。

  第三,更高的战略性。无论是对外传播针对性的增强,还是话语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战略规划以及顶层设计之下的协同传播,这就是所谓的战略性。2009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印发〈2009—2020 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就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实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规划的初期,各重点媒体纷纷以硬件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口,不断强化海外传播平台的人员、技术配置,完善采编播报网络,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缺乏统筹、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近年来,中央政府力求在战略层面加强管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3月,中央决定撤销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外统一呼号为“中国之声”。这无疑是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或国家战略传播资源整合的一个全新举措。可以预期,新组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会进一步增强广播电视媒体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相信这一效果不久将会充分显现出来。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