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千钤:中国当代文学在俄译介与传播
2018年06月08日 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8日第1468期 作者:马千钤

  认识世界有多种方式,比如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学作品是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桥梁之一。中国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俄罗斯,是中俄文化交流最通俗、最有效的方式;是中国语言与文化走向俄罗斯、与俄罗斯展开平等对话的形式之一。而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力增强,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吸引俄罗斯社会和民众的目光。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国门、走向俄罗斯是有着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的。

  中国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译介与传播情况

  第一阶段:20世纪50—80年代末。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已经超过了300年,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是中俄文学交流、俄译中国文学作品的高峰期。50年代苏联翻译和出版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20世纪20—40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部分文学作品。在1983年到1991年之间,苏联(主要是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每年翻译出版2—5部在中国国内获得文学奖项和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80年代末起,翻译的作品增多。王蒙、冯骥才、张贤亮、路遥、王安忆、铁凝等作家的作品都是80年代被首次译介到俄罗斯。

  第二阶段:1991—2000年。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经历着苏联解体后的社会动荡、经济萎靡、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因此经济困难,翻译出版事业缺乏国家的有力支持,出版社没有足够的财力翻译和出版中国文学作品,此时的俄罗斯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出版仍然不多。个别出版社再版了一部分已经被译成俄语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这比组织翻译出版新的作品要省力省钱。1991—2000年之间,俄罗斯翻译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较少,80年代末期出现的热潮在这一时期冷却了。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2000年之后俄罗斯经济复苏,中俄关系不断升温,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自2004年至今,中俄两国进行了一系列互办“国家年”的活动,并设立了双方的组委会。自2002年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事业在俄罗斯重新开展起来。2009年,俄罗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没有翻译出版任何一部中国文学作品。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而俄罗斯是与我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自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到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在俄的译介和传播全面蓬勃发展起来。

  2000年以后,俄罗斯出版了不少当代文学选集:《20世纪中国诗歌散文选集——回望过去、展望未来》(2002);《上海人——中国作家文集》(2003);《雾月牛栏——中国当代小说选》(2007);《中国蜕变——当代中国小说散文选》(2007);《中国当代中短篇小说选集——明若琴弦》(2007);《中国当代中短篇小说选集——红云》(2007);《窗——俄中互望:短篇小说、特写、随笔》(2007);《伊琳娜的礼帽——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2016)。自2011年至今,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和彼得堡卡罗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出版了六部小说集:《第四十三页——21世纪中国小说选集》(2011);《边城——中国20世纪小说选》(2012);《白多黑少——20到21世纪中国小说选》(2013);《红鞋——中国青年作家作品选集》(2014);《重瞳——安徽作家小说选集》(2015);《时代与习俗——广东作家小说选集》(2017)。

  事实上,近年来“中短篇小说文集”的形式是俄罗斯译介我国当代作家的重要方式,陈忠实、贾平凹、莫言、苏童、毕飞宇、张炜、史铁生、迟子建等作家的作品都是2007年之后以这种形式逐渐被首次译介到俄罗斯的。以地域作为主题编排出版文集,为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与特点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无论是《红鞋——中国青年作家作品选集》,还是2014年翻译出版的何建明的《落泪是金》,都展示了俄罗斯关注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和青年问题的选取角度。俄罗斯还比较关注获得国际国内奖项的作家。自获奖后,盛可以、曹文轩等作家的多部长篇作品被单独翻译出版。

  中国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途径

  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在推动“一带一路”参与国政府间的互译相通、中国文学翻译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13年他们参与的“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互译出版项目”启动,2015年开始举办“品读中国” 文学翻译奖。

  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编辑主办的《孔子学院》俄文版院刊是介绍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一扇窗口。该杂志中的专栏“书海泛舟” 每期介绍一本中国文学作品,专栏“文学角落”每期选登一位中国作家的简介及文学作品。自2010年创刊至今,《孔子学院》俄文版院刊介绍了王安忆、王刚等21位中国当代作家及其作品。

  2016年9月,《人民文学》俄文版杂志《灯》举办了首发式。俄文版《灯》是《人民文学》杂志继推出英文版、法文版之后,又一本面向外国读者的中国文学杂志。这份俄文版杂志能够为俄罗斯文学爱好者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提供最直接与快捷的帮助。

  俄罗斯杂志《外国文学》是介绍和评论当前国外文学的月刊,这本刊物也会刊登中国作家的作品。《外国文学》杂志主编亚历山大·利威尔甘特介绍说:“为了和出版社竞争,我们关注还未在国内翻译出版的作品,尽量占领先机,努力呈现出世界文学现状。”比如,2015年第2期刊登了王小波的短篇小说《一只特立独行的猪》,2017年第4期刊登了邱华栋的短篇小说《龙袍》。

  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在俄译介与传播的思考

  总体上来说,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文学作品很多都被翻译成了俄语。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00年的作品还有待翻译。从所选作家和作品来看,近20年的译著涵盖了绝大部分的文学思潮,比如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新现实主义小说、儿童文学作品等;俄罗斯没有格外关注中国的女性文学,他们认为此类文学思潮无一例外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国内作品的独创性不能超越西方同类作品;所选作家新生代的中青年作家与老一代作家并重;注重获得国内外各个文学奖项的优秀作家与作品;密切关注中国各个主要文学杂志及其所刊登作品;选取作品时注重民族特色、区域文化色彩;多以文集形式集中译介作家的中短篇小说,很多重要作家的长篇作品还有待翻译,有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还没有被译介过。

  2007年,俄罗斯翻译出版了很多中国文学作品和文集。自2007俄罗斯的“中国年” 开始,俄罗斯译介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的步伐不断加快。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在加深中俄两国关系、促进两国交流方面已经起到并还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俄两国文学交流合作真正实现了用文化交流来助力“民心相通”。

  我国历史悠久,文学传统深厚,如今新作家、新作品大量涌现,因此译介中国文学、让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工程十分浩大。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还应继续努力,深入贯彻“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精神。译介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当代文学作品有利于俄罗斯读者感受当下中国人复杂多样的生活和情感,梳理出当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加深两国文学交流,沟通两国人民情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丝绸之路文化的网络符号生产与认同机制研究”(16CXW02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