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哲学“改变世界”的正确路径
2018年05月18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18日第1453期 作者:张亮

  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追求,是在科学地解释世界的基础上现实地改变世界,也是后世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就在40年前的1978年5月11日,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强调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由此文引发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这场讨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篇仅6000余字的哲学论文为什么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历史作用?说到底,是因为它找到了“改变世界”的正确路径。40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这篇哲学论文,关键就是要领会、掌握它所开辟的正确路径,像它那样去“改变世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走向胜利。

  不忘哲学初心、牢记理论使命

  哲学工作者不忘哲学初心、牢记理论使命,是哲学“改变世界”的内在动力。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不仅解释世界,也都期待自己的学说能够影响、改变现实。就此而言,“改变世界”是哲学的初心所系。那么,如何实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统一?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有的认为统一于道德自律,有的认为统一于自由意识,还有的认为统一于艺术直观。马克思则提出,只有在物质实践基础上,哲学家们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进而现实地改变世界。这在实现哲学革命的同时,把哲学的初心与时俱进地升华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新使命: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奋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胡福明同志长期在大学学习、工作,历经磨难仍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高度关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努力用自己的哲学研究服务党和人民。正因为如此,1977年上半年,他才会拍案而起,冒着巨大政治风险,着手撰写关于检验真理标准的文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天,我们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要像胡福明同志那样,身在学院,心系家国,始终牢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努力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统一起来。

  关注现实、发现并提出时代的真问题

  哲学工作者关注现实、发现并提出时代的真问题,是哲学“改变世界”的现实起点。历史上的哲学家们都努力寻找自己的听众,力图通过影响听众来“改变世界”。事实上,绝大多数这样的努力最终“石沉大海”,只有极少数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社会历史变革的思想先导。同样的“石头”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原因就在于这样的哲学言说是否是时代需要的那种“石头”——时代的真问题。

  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一旦发现并提出时代的真问题,哲学工作者的个人言说就能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转化为振聋发聩的巨响。1977年2月,“两个凡是”出炉。胡福明同志深刻意识到“两个凡是”等于重复“文化大革命”的老路,因此决定以“两个凡是”为靶子撰写文章,批判“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一经公开发表,就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据当时相关人员回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组织编写的理论普及读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印数高达2000多万册,专业性极强的《哲学研究》杂志则因为集中刊发真理标准讨论文章,订阅数达到破纪录的230多万份。“一石”就这样激起了千层浪,以哲学的方式拉开了改革开放历史新征程的序幕。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伟大时代。哲学工作者们正积极行动,努力作出不辜负伟大时代的创新成果。事实上,我们应当“对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讨我们是否像胡福明同志那样,打破自身的封闭性,走出象牙塔,倾听、捕捉时代的声音,并将它们转化为能够引发人民群众共鸣的真问题。

  能够“改变世界”的哲学理论往往是简单的

  哲学工作者拥有高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领,是哲学“改变世界”的关键环节。大道至简。能够“改变世界”的哲学理论往往是简单的。胡福明同志始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是“每个高校的哲学教师都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他只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把它写出来而已。

  历史反复证明,简单的理论在本领高强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就能够化平凡为神奇,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来说,本领高强首先意味着能够读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胡福明同志为什么敢于反对“两个凡是”?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真正读懂弄通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知道自己站在马克思主义真理这一边。其次意味着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真正读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哲学工作者都会遵从恩格斯的指示,以科学的而不是以教条主义的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最后,意味着能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理论本领是否高强,关键是看我们能否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优良的文风是哲学“改变世界”的助推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够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与其短、实、新的优良文风不无关系。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能够“改变世界”的哲学文献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优良的文风为什么有助于哲学“改变世界”呢?从历史观的高度看,是因为它有利于理论武装人民群众。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前提是被群众掌握。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良文风有利于群众更好地掌握理论,从而更自觉地创造历史。从政治实践的角度看,是因为它有利于强化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毛泽东同志强调:“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文风体现党风。优良的文风有利于提升党的形象和吸引力,更好地领导人民群众去创造历史。今天,我们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继承它的优良文风,不断增强哲学研究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为哲学“改造世界”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