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永兵:文艺人民性的内在向度
2018年05月11日 07: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11日第1448期 作者:金永兵

  “人民文艺”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他着力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凸显文艺的人民性,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是对古今中外优秀文艺创作,尤其是左翼革命文艺实践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对一段时间以来文艺发展偏离人民中心的不良倾向的匡正,其面对的是日益加深的全球化现实,旨在应对市场消费主义挑战,推动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是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因此,需要从更广更高的视角,多维度多侧面理解习近平关于文艺人民性的论述,全面把握其丰富深刻的内涵及其价值意义。

  文艺的个体性向度

  个体性向度是习近平文艺人民性思想所具有的新质因素,是对百年来现代性文艺实践所形成的经验与传统的提升与理论概括。文艺是最具个体性的精神活动,不但一切社会生活都必须经过创作者、欣赏者能动主体的中介作用才能转化为文艺作品,而且艺术与审美的出发点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真实的个体,不是抽象的社会或者抽象的人。因此,文艺的人民性并不可能脱离这个基本的规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考察审美以及文学艺术的方法,“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习近平也特别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因此,“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在谈到中国梦时习近平特别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这里把人民落实在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个体,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集合概念,从文艺学、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甚至带有认知范式变革的意义。应该说,这是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中国“五四”以来“文学是人学”思想的积极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大力弘扬。对真实而具体的个人的强调,顺应了当代社会追求个体自由与解放的时代大潮,彰显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真实内涵,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文艺的社会主义向度

  列宁曾说:“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都有一些哪怕是还不大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国当代文艺与文化实践强调文艺的人民性,就是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性充分彰显出来,以审美之维展开社会主义生活的美学想象,这里,审美理想与社会理想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人民性具有指向未来的时间意向性,呈现出优秀文艺的时代引领性特征。

  一方面,文艺的时代引领性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习近平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可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为人们指引方向,确立道德底线,建立是非善恶美丑标准。习近平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若想要文艺直抵人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艺工作者必须成为灵魂的工程师,正所谓“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李渔语)。习近平鼓励作家、艺术家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书写人民伟大实践,记录时代进步要求,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另一方面,发扬文艺的时代引领性就是要“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不但要有文艺的高原,更要有文艺的高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前所未有,日新月异,是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史诗般的变化”。这个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需要“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成为人们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需要大力宏扬力量之美、崇高之美,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需要艺术家坚守艺术理想,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的真善美,“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

  卢卡奇曾将“史诗”这一艺术形式视为人类重构有机社会的完整世界图景的一种尝试,如果说现代社会意味着人的本质与生活、客观存在与主观价值之间的分裂的话,那么“史诗”则是要修复世界的完整性,重建和谐的总体性的世界,这一世界的有机性表现为人的本质与生活、现实存在和价值指向的统一。习近平强调文艺创作的新史诗品格,与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未来想象是同向的。因此,他高度重视文艺典型的价值与意义,他说:“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这里,文艺的人民性已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而是要以“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要以那些“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要以“伟大的作品”发挥文艺的时代引领作用,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真正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文艺的人类性向度

  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仅是关于国际关系的理念,也蕴含着关于文艺人类性的思考。文艺最终必然会触及全人类这样终极、宏大的命题,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加深,国际交流交往日益频繁,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与挑战的现代社会。马克思当年看到的“世界文学”来临时的朦胧模样,其形象在今天的世界展示得日益明显。可以说,今天讨论“世界文学”,一个绕不开的议题便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没有一个民族及其文艺与文化可以在这个地球村落中躲进小楼自成一统,不问春夏与秋冬。强调文艺的人类性,这本来也是现代文艺、现代审美的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正如卢卡奇所言:审美“是由人的世界出发并且目标就是人的世界”,“是以个体和个体的命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

  习近平在他关于中国梦的描述中充分凸显出人民文艺的人类性特质:“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个人、人民、民族、国家、世界、人类在这里成为一个辩证统一体。我们也似乎看到一个带有共产主义愿景的大同世界理想,“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那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