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唯航:马克思的现实观及其中国表达
2018年04月27日 08: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7日第1440期 作者:崔唯航

  马克思的现实观是唯物史观的轴心和基石。不理解马克思的现实观,就无法把握唯物史观的精髓要义。从历史上看,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像马克思那样自觉站在历史和时代、真理和价值的至高点上关注现实、把握现实、改变现实;也从来没有一种哲学像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与现实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不仅体现在它对自己提出如此之高的现实诉求,也不仅体现在它如此之准地从现实中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如此之深刻地引领和改变现实。对于马克思来说,对现实的探索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实践问题。马克思的现实观也并非一门价值中立意义上的纯粹学问,而是实现人类解放的行动指南。

  从特定社会关系把握现实

  马克思的现实观蕴含着三个基本维度。第一,必然性的维度。对现实问题的研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现实是否等同于现存?我们在日常经验中目之所视、手之所触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否就是现实?在马克思看来,现实不等于现存,现存乃是一种偶然性的存在,而现实之所以为现实,恰恰在于其实现或展开过程中具有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构成了其本质所在。就像黑格尔所说的,现实乃是本质与存在的统一。离开了本质的一面,离开了必然性的维度,无以谈现实。马克思关注的现实,就是这种内在的历史必然性,比如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研究。当绝大部分人都陶醉于由资本主义生产力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的空前繁荣之时,马克思则以高度的思想洞察力,穿透了这些偶然性的幻象,切入到其本质之所在,即由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正是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构成了资本主义最为根本的现实之所在。必然性维度构成了马克思现实观的立足点。

  第二,社会性的维度。现实不等于事实,马克思关注的是社会性的现实,不是自然意义上的事实。马克思把握现实的一个基本方式在于,总是自觉立足于社会性的维度,把对象、事物置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从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出发把握对象和事物。其意味着,马克思所关注的现实,乃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存在,这就把现实与自然意义上的事实区别开了。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黑人作为黑人,纺纱机作为纺棉花的机器,是就其自然属性而言的,是一种自然意义上的事实;而黑人作为奴隶,纺纱机作为资本,则着眼于社会属性,是从特定社会关系出发来把握的社会现实。马克思所关注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社会性维度构成了马克思现实观的出发点,是其理论思维的地平线。

  第三,具体性的维度。马克思关注的是具体的现实,不是抽象的原则。这里所谓的具体,主要是强调展开自身的过程。对于马克思的现实观来说,现实不是孤零零事实的积累,也不是赤裸裸结果的相加,而是同鲜活具体的历史过程交织在一起,这就意味着,具体的现实乃是生成性、历史性、开放性的存在。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彻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种彻底的批评性和革命性决定了马克思视域中的现实必然是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具体的存在。面对这样的具体现实,就不能以一种简单的定义或一个最高的原则界定它,因为这种抽象的方式仅适用于现成不变的僵硬事实,而不适用于具体的现实。也正是这一原因,决定了我们难以在马克思文本中找到一个关于现实的定义。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限于马克思的现实观,在整个唯物史观那里,都是如此。也正是这一原因,马克思一再强调,他的学说从来就不是可以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地域的普适性的“药方”或“公式”。就像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明确指出的,“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一切都表明,具体性构成了马克思现实观的关键点。

  诉诸实践改变现实

  至此,我们对马克思如何切入现实、如何认识现实、如何把握现实具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这构成了我们理解马克思现实观的基础。对于马克思来说,直面并把握现实是一回事,触及并改变现实是另一回事。在这二者之间,更为重要是的后者,而非前者。这就遇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改变现实。当然,前提是现实是可以改变的。在此需要借助黑格尔来阐明马克思所面对的现实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在现实问题上,马克思对黑格尔既有继承,又有批判和超越。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在黑格尔那里,现实尽管变动不已,但终究还是在绝对精神的笼罩之下,因此黑格尔的现实终归是思想、观念形态上的存在,要改变这样的现实只能诉诸观念变革和理论批判。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穿透黑格尔的思辨迷雾,把现实从绝对精神的阴影中拯救出来,使之成为与精神、观念完全不同的异质性的、实实在在的存在。要改变这样的现实,就不能再通过概念的演绎,以思辨的方式予以实现;而必须诉诸社会实践,以现实的方式予以实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这也就意味着,马克思所强调的改变现实,不是观念形态上的,而是实践意义上的,其途径不是理论上的批判,而是实践上的革命,以现实的变革来改变现实的社会关系。就像他明确指出的:“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实事求是:马克思现实观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一个半多世纪以来,不仅开创了人类思想发展的新纪元,而且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改变了数十亿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值得思考的是,自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日起,就走向了一条现实地改变中国的历史道路。百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和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以解释世界为使命的思想理论学说,而是以改变中国为宗旨的实践指南。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之为马克思现实观在中国大地上的实现,其理论结晶则体现在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上。可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现实观的中国表达。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实事求是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命题,而是历经曲折、经历血与火考验的实践成果,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强大武器。在为期百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就是用实事求是这把钥匙,打开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关键点,破除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个又一个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又一个新境界。其间的成功和胜利,无不得益于实事求是;挫折和失误,也无不源于背离了实事求是。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之路得益于实事求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中国改革的起步之路得益于实事求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踏上新征程,我们更加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分析和把握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并付诸实践检验。这一过程,既是理论探索的过程,也是实践检验的过程,更是不断开辟马克思现实观及其中国表达——实事求是发展新境界的过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