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04月27日 08: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7日第1440期 作者:马俊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亦获得普遍认同,已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的相关文件和决议中,被认为是为变革中的全球治理模式、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仅仅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自古以来,这种美好的愿望可谓多矣,如中国古代的“大同世界”,康德的“永久和平”,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等等,但都因为缺乏现实根据和实现力量而只能停留在“愿望”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汲取中国传统智慧,科学分析人类发展的历史阶段和趋势,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性矛盾和全球性问题的总“病根”,深刻揭示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而提出来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正因此才获得普遍认同和高度赞誉。这里我们仅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的角度作一点分析。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上确立的。黑格尔不满意当时那些历史学家把各国历史当作是已经发生的经验事实进行堆积排列的做法,认为透过这些历史材料或经验事实发现历史最内在的东西,透过各种偶然性和特殊性的杂多,发现人类各民族发展“何以如此”的真正原因和内在根据,才是世界历史本身,是“哲学的世界历史”。在他看来,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是理性的产物与财产,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是“精神”自己表现自己和自己实现自己的场合与舞台,是精神自身展开的过程;民族精神不过是“精神”的一种有限的具体形式,要通过内在的否定回归到“世界精神”,人们的实际活动终归只不过是“世界精神”实现其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即使那些被称为英雄的“世界历史人物”,也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显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它所包含、所表达的历史观无疑是很深刻的,特别是他站在人类整体的高度对基于市场经济的现代文明之历史优越性和必然性的揭示,对人类主体与民族主体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对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的分析,都体现了其对历史发展的深刻认知,在历史哲学领域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对马克思、恩格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克思批判性地吸收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但对其核心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创造性的转化,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看来,第一,“世界历史”并不是历史编撰学意义上的人类历史,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近代以后各个民族和国家通过交往而联结成一个整体的结果,它与此前的各个民族在相互隔绝的地域中孤立发展的时代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第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人们的吃穿住行的现实生活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结果。第三,世界历史时代是由资产阶级开辟的,是资产阶级代表的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向全世界扩张的过程和结果,是各个民族国家通过国际市场的普遍交往而使得生产和消费连成了一体的过程,并在经济交往的带动下使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正是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使人们超越了地域的、民族的狭隘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普遍的个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共产主义才能成为经验的事实。

  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时代,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的财富,比人类以往时代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由于国际性交往,任何民族国家地区的发明创造都会很快传播开来,直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其他民族都能够学习使用而不必从头开始摸索;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产生了比较优势,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最根本的是市场经济这种竞争性发展模式向全世界推广,刺激、激发和带动了全世界各个民族都进入世界市场的大赛场上一比高下。但是,这个过程又有其非常残酷的一面,殖民地贸易、奴隶贩卖、种族屠杀、血汗工厂、经济危机,直至为抢夺殖民地而导致的两次世界大战。

  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历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新的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互联网、物联网更是使各个国家能够广泛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机会共享,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渗透几乎遍及各个领域,世界经济真正实现了一体化。一方面是共同利益,各国之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另一方面则是全球性问题、不确定性加剧,一旦出了问题、没有哪一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现实的经验已经明确昭示,各个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人类命运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命运直接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进入世界历史时代,越往前发展,人类主体的存在就越为实际经验所证实不是思维的抽象或想象的产物,人类主体与民族(国家)主体的关系就越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共同价值与民族特殊价值之间的关系就越成为普遍性问题。当今一切世界性的问题,其总病根就是许多国家忽视、无视人类主体及其共同利益,总是以本国利益为最高利益甚至唯一利益,以邻为壑,以邻为敌,或是虽承认人类共同利益,但在讨论责任承担和分配问题时,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民族利己主义。一时间,民粹主义似乎成为“政治正确”,“逆全球化”形成了一股浪潮,使得一些棘手的国际问题处于无解的状态。

  在这种危机的时刻,只有像中国这样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像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才可能超越民族国家利益的局限,站在人类共同体的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高度,真诚地呼吁重视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诚地邀请其他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欢迎各国搭中国发展的“便车”。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正通过这一庄严的、高瞻远瞩的国际倡议,通过诸多国家对这些倡议的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通过自己对国际责任的勇敢担当和国际道义的持久坚持,通过为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而确立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正在彰显着巨大的威力,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世界历史性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特别策划小组成员:李潇潇 王海锋 李放 李贺 薛刚 罗浩 姜晓磊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