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四林:以更大贡献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2018年04月13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13日第1430期 作者:艾四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走向复兴的中国、强大的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将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从这里,我们读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信和雄心。而一些西方学者和政要却因此叫嚣、鼓噪“中国威胁论”。在他们那里,世界中央舞台转换的战争逻辑,已根深蒂固。事实证明,以西方的逻辑观察、理解中国,往往会南辕北辙。改革开放40年来,有着悠久和平文化的中国的快速崛起,正是得益于和平发展国际环境。中国将以对人类作出的独特的伟大贡献,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现代化是世界潮流。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西方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起来,一些西方国家率先迈入现代化国家。长期以来,西方国家自视或被视为现代国家、现代社会的典范,垄断了现代性话语权,现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现代社会被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进入现代文明唯一途径就是接受西方现代化模式。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尝试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结果陷入了所谓“拉美化陷阱”。这些都导致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在世界范围受到质疑。对西方现代化的质疑,呼唤一种不一样的新的现代化的出场。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中国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充分证明:在非资本主义道路上实现现代化行得通。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在西方模式之外,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样态,形成了一种新的现代社会形态。这一方面证明世界上现代化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不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不同的,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可能复制他国模式而获得成功;另一方面无疑为世界上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风险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核扩散的问题,还是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国际恐怖主义等问题,都会将人类社会带入高风险境地。2008年以来,随着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以及向政治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的深度扩展,西方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保守主义、单边主义开始盛行,不断冲击着西方引以为自豪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全球主义。事实证明,试图通过将西方现代价值向世界其他国家推广,构建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秩序,根本就行不通。近些年,西方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向中东国家和北非国家强行推广所谓民主、自由和人权,结果,所期许的和平和繁荣并没有实现,更多的是动荡与贫穷。

  西方国家出现的各种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思潮,归根到底解决不了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难题。为此,中国提出了新的全球性理念,积极主动推动新的全球化,引领全球化的走向。习近平指出,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回首过去100多年的历史,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意识形态共同体的超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以及共建、共商、共享的文化价值,是对西方价值观的超越,体现了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的深入洞察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文化价值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全球性的内涵,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总之,中国正在以一种与传统大国不同的方式,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却并不会追求现代性、全球性话语霸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既不“输入”别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