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掖平:大力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
2018年03月23日 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3日第141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原题:大力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访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推动县域文化繁荣,是新时代文化惠民工程的主要落脚点之一。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我国近年县域文化的发展,您在调研中有哪些收获?

  李掖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竞争越来越注重文化竞争。先进的县域文化,有助于提高思想素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调节和规范个体行为,形成统一价值观。在县域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挖掘县域文化元素、推动县域文化繁荣、激活当地发展活力,具有重大意义。

  在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多个省份地区因地制宜,锐意创新,涌现出山东曲阜“三孔文化产业”、江苏周庄水乡文化旅游产业、杭州西湖休闲品茗茶文化产业、江西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县域或城镇文化产业典型。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县域文化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基础薄弱、总量不大、动力不强、创新不足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您认为应该如何大力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

  李掖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要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和先进的发展理念。要准确把握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提高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自觉性,为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二要选准产业,科学定位,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各县区要摸清家底,找到亮点,做好“拳头”产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不能“高大全”,而要“小而美”“小而专”,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尤其要发挥重点行业的品牌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相关产业要形成吸引力和辐射力,进而逐步布局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体系。

  三要政府、市场“两只手”抓。既要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注重政府规划指导。针对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集中力量打造县域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良好营商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另一方面,需要引入现代产业方式,规划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努力打造发展融资平台,加强行业业态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民营企业,积极探索符合本县实际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四要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文化产业是知识和人才集中的产业。推动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用人机制,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面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县域要学会“不拘一格降人才”,灵活运用“租”“借”“聘”“带”等方法,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实现智力逆向流动,让城市的高端人才、专家学者参与到县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来。

  说到底,民族强盛须以文化兴盛作为有力支撑。各县区、城镇要加快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让每片土地积淀下来的文化血脉继续流淌,让优秀精粹文化润泽广大百姓心田。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