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克:回归中华传统饮食结构
2018年03月23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3日第141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原题:回归中华传统饮食结构——访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

  悠久而丰富的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滋养国人数千年。“舌尖上的中国”等系列节目,更是让中华传统饮食文化风靡全球。然而,自“洋快餐”进入中国,逐渐受到一些消费者的追捧,特别是在青少年儿童群体中更是常见,中国饮食结构西化的现象引起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近年来一直在呼吁,回归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结构,对于改善国民健康状况,提高国民身体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我国当代居民的饮食结构对健康状况有怎样的影响?

  孔维克:受到国内不少年轻人和儿童青睐的“洋快餐”是以高热量为主的饮食结构和膳食方式,能量摄入不能保证均衡,国民饮食营养结构因此发生了变化,夜食过多等不良生活方式,造成我国慢性病高发现状。事实上,中国人肠道结构与欧美人有差异,尤以盲肠为著,其肠道菌群共生微生物分布状态更为丰富,中国人的能量代谢基础比欧美人群低。因此,这类“洋快餐”为代表的西方饮食方式并不适合国人身体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报》:和西餐相比,我国传统饮食有着怎样的特点?

  孔维克:中餐有四个明显特点:有主副食之分、坚持低温烹饪、重视蔬菜的食疗作用、饮食中肉类比例较小。中国人坚信“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饮食清淡,素食为主”的日常膳食原则,形成了中国的饮食结构基础。而且,中国膳食文化具有丰富的哲学与科学内涵。“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等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膳食与营养学的哲学内涵。我国传统饮食结构具有广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不仅符合人类消化道的组织结构,更适应人体全面营养的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国家正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对此,您有何建议?

  孔维克:建议结合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及国人肠道结构特点,对我国居民的共生微生物的共存关系,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以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为基础,按照不同区域分布特点,重新组织制定国民健康的饮食标准和结构体系。重点划定国民饮食营养指数的上限标准。加强我国中小学、幼儿园推广传统食养、食育工作。加强传统饮食结构和食物功能特点的研究总结和成果推广。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