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促进以超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发展
2018年03月14日 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14日第141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玥斐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五年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同时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于如何更好实施这一战略,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建议,加强“都市圈”的规划和建设,更好地推进城市群发展和农民工市民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为何要加强“都市圈”的规划和建设?

  蔡继明:当前,我国的大都市圈建设较为落后,这使得北京、上海等周边的其他中小城市未能充分享受到核心超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潜在的大都市圈对国家发展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加强“都市圈”的规划和建设,您有哪些建议?

  蔡继明:为了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内生型城市发展规律,建议我国在城市群发展战略下,加强以超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在核心超大城市制定建成区半径在50公里左右的都市圈发展规划,同时,以大体量和快速度的轨道交通连接起核心超大城市和周边的中小城市。这将为下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巨大动能,并以此为引力继续吸纳其他地区的人口。而人口流出地则会加强基于自身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在人口减少的同时提高人均资源占有量和人均收入。

  第二,加快外来人口市民化和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进程。人口城市化和向大城市集中的过程将释放巨大的需求,有利于启动消费。

  第三,在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极大地改善下一代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本战略。当前的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大约占到学龄儿童的三分之一。如果这部分青少年教育水平和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必定成为未来人力资本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在超大城市的行政边界内取消建成区边界,以适应超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建设。

  第五,在人口持续流入的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调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数量与结构以适应有效需求,缓解城市病。顺应人口增长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既可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可在中长期拥有可持续的回报,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城市宜居两个目标。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