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丘马科夫:现代化进程中的“俄罗斯理念”
2018年01月26日 07: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26日第1382期 作者:A.H.丘马科夫\文 祖春明\译

  在俄罗斯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正是在精神文化领域发生了最为激烈的斗争,一方支持俄罗斯特殊的发展道路,另一方坚持要引入外来经验。尽管这种斗争时而激烈,时而和缓,但始终存在,而且它总是以某种方式围绕“俄罗斯理念”和俄罗斯在世界历史中的特殊使命等问题而展开。

  “俄罗斯理念”是一种理论范式,最能鲜明地表现俄罗斯的民族特色和特殊使命。它是俄罗斯文化的组成部分。“俄罗斯理念”产生于民族的土壤之中,源自俄罗斯民族的根源及其文化遗产,源自其精神—道德的始基和历史经验。

  俄罗斯理念不仅出自意识,也出自心灵。它与可以传递给他人的知识不大相关,而更多地与人的信仰有关,即与在自己文化氛围中所珍视的东西有关。俄罗斯理念可能与多义的“道”有相似之处。关于“道”的内涵,中国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它,它也承载了中国文化丰富的意蕴,却很难向异族人解释它。这个概念在其他语言中几乎没有与之对等的翻译。“俄罗斯理念”也是如此。

  俄罗斯理念的来源及其基本发展阶段

  “俄罗斯理念”第一次被引入是在1888年,当时的俄国哲学家B.C.索洛维约夫为了回答“俄罗斯在世界历史中的存在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巴黎作了一场题为“俄罗斯理念”的报告。

  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来源更为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11世纪民族国家的起源,特别是14—15世纪民族意识的出现之时。在1380年库里科夫之战以后,俄罗斯文化开始复兴,统一的俄罗斯国家观念开始形成。

  之后的俄国历史与彼得大帝开启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有关。当时的俄国转向欧洲,并努力使自己成为欧洲类型的现代化国家,但也因此忽视了居主导地位的宗教世界观,减少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民族精神的急剧提升最明显地表现在19世纪,即1812年卫国战争胜利和拿破仑被彻底打败之后。这种民族精神触及了俄罗斯文化的主要方面。19世纪中期,发生了著名的斯拉夫派与西方派争论。自19世纪末开始,如Ф.М.陀思妥耶夫斯基、В.С.索洛维约夫、Е.Н.特鲁别茨科依等俄国哲学家和文学家们,便开始广泛使用“俄罗斯理念”来表达“俄罗斯的自我意识、文化、本民族及世界的命运,基督教遗产,及其联合各民族和改变人类未来的前景”。

  俄国的20世纪始于战争和革命,它们激发了民族理念下一阶段的发展。这是建立在本土和欧洲思想新综合基础上的俄罗斯文化复兴。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这种复兴,因为它尖锐地提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自我意识问题。这场战争并非只是军队之间的战场厮杀,更是一种精神交锋,是东方和西方基督教世界之间的碰撞和纠缠。

  苏联的建立宣告人民是自己生活的真正主宰,可以自己决定命运。所有这一切都与俄罗斯文化的民族特点及其开放性很好地相契合,也与整个俄国历史的独特性相一致,毕竟俄国历史与西方世界的历史并不相同。虽然这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却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俄罗斯民族割裂了自己与其根基、原来的生活方式以及固有的宗教信仰之间的联系,取而代之的是相当合理的建设新社会的理论。

  关于俄罗斯理念讨论的顶点出现在1946年,当时俄国思想家H.A.别尔嘉耶夫出版了《俄罗斯理念——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罗斯思想的主要问题》一书。其中,别尔嘉耶夫对“俄罗斯理念”作出了与索洛维约夫不同的阐释和理解。他认为,在思想和逻辑上,西方文化已经走完了自己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西方文化成为了一种建立在技术至上、利己主义和人主宰自然基础之上的文明,它最终也会耗尽自身。别尔嘉耶夫眼中的俄罗斯既非西方,也非东方。它处于东西方之间,注定要在引导人类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发挥特殊作用。因此,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西方的心灵已被文明的理性变得太过理智化、条理化、组织化,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心灵则始终处于非理性的、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本质区别,也为了审视自身,别尔嘉耶夫在其晚年时写道:“我带着自己的俄罗斯理念前往西方,也有一些普适的理念。我在生活的理解方面曾是个世界主义者,与此同时,我始终感到这种世界主义就是俄罗斯式的。”

  当代俄罗斯的“俄罗斯理念”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历史道路和文化发展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俄罗斯理念”重获新生,并具有了特殊的现实意义。俄罗斯社会转向固有根基,以填补因文化动荡而出现的精神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理念”最初表现得尚不明显,但随之就越来越强烈。它呼吁民族复兴,呼吁保护文化遗产和俄罗斯的精神复兴。当时的俄罗斯民族备受苏联解体灾难的伤害,又陷入到丧失原有理念的困惑之中。因此,俄罗斯理念再次成为复兴的东正教和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

  20世纪90年代,一些改革者试图尽快割断与苏联过往的一切联系,并首先在教育领域进行尝试。但事实上,这些尝试只是加深了与俄罗斯固有文化和传统之间的鸿沟。最终,“民族大义”,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怜悯、保护受压迫的大多数等观念被利己主义、个人成功、竞争意识等取代。这与俄罗斯理念中的反个人主义精神并不契合。

  正如当代俄罗斯哲学家M.A.马斯林所说,“别尔嘉耶夫所描述的那些已被遗忘的俄罗斯精神特质,完全可以借助他的‘俄罗斯理念’得以重建。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别尔嘉耶夫而言,俄罗斯理念并非是科学或政治概念,而是宗教/哲学的概念。他倾向于将‘俄罗斯理念’理解为俄罗斯生活的精神实体,这一实体也与他个人的精神追求相关联。你可以接受或不接受它们,但不能忽视它们,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文化要素,引发了很多争论,并延续至今。”

  所有这些争论的基本分歧仍是围绕俄罗斯的历史道路问题。在建构新俄罗斯的过程中,激烈的争论同样引发了关于民族认同、统一理念及其现实性等问题。在这方面出现了两种极端立场。尽管两者都承认俄罗斯理念的重要性,却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其中一种立场认为,俄罗斯向西方靠近是一种进步。另一种与之相对的观点认为,俄罗斯是一个特殊的、广阔的非凡世界,它与谁都不同,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东方。持这种观点的人呼吁停止盲目地向俄罗斯的土壤中移植和引入各种西方或异质的价值观、理念和思潮。

  彼得大帝改革对俄罗斯民族自主性带来的损害尤为严重。它制造了一种假象,俄罗斯似乎是一个西方国家。它所带来的后果是阻断了俄罗斯国家性和精神文化的源流。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俄罗斯理念和俄罗斯世界复兴中看到了特殊的俄罗斯的回归。他们特别关注东正教,并将其视为俄罗斯理念的重要来源。总之,从上述近百年来关于俄罗斯理念和俄罗斯文化发展的思考来看,这个问题具有深刻的根源,其重要性在现阶段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对这个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究竟能持续多久,它又是否会被取代,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作者系俄联邦中央财经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俄罗斯哲学学会第一副主席;译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