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界盛赞中国倡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2月29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9日第1363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美 赵媛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内涵的不断丰富,逐渐吸引了国外学者对该理念及中国贡献的关注与研究。

  历史渊源与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起源引发学界的关注,例如有学者认为,其理念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欧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1882年的作品《何为国家?》(Qu’est-ce qu’une Nation?)。该著作中提出一种观点,即国家并不是由民族或文化连接在一起的,而是一种强烈的共同体意识与命运共享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便是将相同的理念放在新的国际背景下进行思考。

  在众多学术作品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演讲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模式与西方处理国际关系的旧模式相对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建立在双赢关系的基础上,摒弃了零和博弈与冷战思维等不合时宜的做法;它超越了几千年来人类历史上的一种固定思维,即“我方利益优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超越了国际政治中惯常的自私概念。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政治与安全事务高级研究员纳德吉·罗兰(Nadège Rolland)认为,该理念首先涉及包容性,意味着尽管世界各国存在着社会政治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但仍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其次是适用性,该理念可适用于亚洲的大多数国家。再次是该理念同时涵盖了经济与安全因素,其目标是实现共同发展与共同安全,体现了发展是实现安全的基础,而安全为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外交新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广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有助于世界共同发展。

  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美国中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凯梅尔·托克托姆舍夫(Kemel Toktomushev)表示,重新振兴丝绸之路、构建新的经济走廊的目标伴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而生。“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发展提出了独特的前景展望,中国开始更加注重周边外交与地区融合。中国在全球发展与地区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不能离开其他国家孤立发展,中国的发展对于推动周边国家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限于周边外交,还是中国更广泛的外交政策的中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傅莹曾表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最终目标。在过去五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诸多高级别讲话时多次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每一次讲话都将该理念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展,从地区到全球,不断地将其延伸至世界各地。托克托姆舍夫认为,中国可以发挥“火车头”的作用,协调各方,带领大家朝着共同的未来努力奋斗。

  一带一路为实践载体

  国外学界一般把“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载体。“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项简单的发展项目,更能够将世界从地缘政治冲突中解放出来,并致力于打造世界各国为共同利益而努力的世界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归纳起来就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五通”,以及以“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为主要内容的“三同”。罗兰表示,“五通”当中最吸引国际关注的莫过于第二项“设施联通”,而实施这一切的目的莫过于将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打通,从多个层面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努力在本世纪中叶构建全新的地区秩序,将广袤的欧亚大陆的经济体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带一路”倡议将会改变当前的国际治理体系,使其成为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结构体系。罗兰指出,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并不会对其他国家强制施加任何附加条件,在协助邻国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会与其加强安全领域的合作,从而能够提高各国社会管理的能力。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罗震(James Laurenceson)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针对的是全球真正的经济需求,即通过减少除关税外的贸易壁垒,增强互联互通、推进互利合作。鼓励私营部门积极参与,加强与私营部门合作,借鉴优秀商业案例,关注本地参与程度,将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可持续推进,并达成中国以及合作各方期望的影响力。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商业法与税务系高级讲师爱丽丝·德杨(Alice de Jonge)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各方形成共识,将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基础设施升级作为共同目标。在国有企业、跨国企业以及中国首倡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丝路基金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外,中国积极调动私营部门资本,为增加地区互联互通提供必要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德杨建议合作各方充分评估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风险,除金融风险外,也应对环境风险以及社会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从而规避相应风险。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访问学者阿西特·比斯瓦斯(Asit Biswas)则指出,随着近几十年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发展经验,可供世界其他国家学习借鉴。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与经验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分享,投资建设新一代绿色、可持续的基础设施。

  英国剑桥大学地中海历史学教授大卫·阿布拉菲亚(David Abulafia)表示,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少有景象比东西往来穿越大漠的双峰骆驼更令人印象深刻,古丝绸之路横穿广袤的欧亚大陆,而“一带一路”倡议使古代丝路重新焕发生机,使曾经沟通了东西方文明的古代丝路,在当代为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的贡献,续写新的人类发展篇章。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