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庆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的三重维度
2017年11月17日 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17日第1333期 作者:尚庆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中国发展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将这一新论断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与人类走向现代化历程这样三重维度下加以考察,可以更加科学、更为全面地把握这一判断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历史重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论断包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体会,对中国共 产党成立以来历史使命以及目标的深刻认知。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主体性衰落与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一系列探索努力都没有达成民族复兴与民族主体性重建的历史重任。其中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未能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以及主要矛盾做出科学分析,未能在准确界划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寻找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通过推动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还将启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征程,进而真正使中国人民由“富起来”转向“强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民族主体性重建。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必须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打铁还需自身硬”。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最前列,始终当好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科学社会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出场

  100年前,俄国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探索形成人类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实践形态。然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遭受挫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部分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1978年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有力地驳斥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也不断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新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赋予科学社会主义以新内涵。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焕发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强大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各项事业发展,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明确指出的那样,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在新时代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必将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前所未有的新质要素,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出场”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人类现代化进程与“中国方案”的世界历史意义

  走向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理想,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各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不是只有一条道路,还是可以有多样化的选择,特别是对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这是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代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冲击下,以被动姿态卷入到现代化浪潮之中。在探求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通过艰苦的实践,重启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航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开创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创造了连续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走过了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进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实践”基础上的“中国经验”在于,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紧密结合国情实际,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适合本国国情而不是生搬硬套别国模式的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而不是通过称霸实现自身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科学发展、包容性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发展道路。同时,发展起来之后的中国,“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不仅要进一步解决自身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同时也要强化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意识,着力探索全球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与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科学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