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杰:公诚勤朴 凝心聚力 铸就辉煌
2017年10月27日 07: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27日第1318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原题:公诚勤朴 凝心聚力 铸就辉煌——访十九大代表、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内容占了较大篇幅。大学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重要使命和崇高责任。现场聆听和审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哪些感想?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学如何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10月26日,刚刚回到西安的十九大代表、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访谈。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了报告。可以谈谈您的现场感受吗?

  王亚杰:我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同志的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不忘初心、举旗定向,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指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员令和宣言书。

  党的十九大报告既是一篇宏大的理论巨作,也是实践经验总结的经典范例,更是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催人奋进。我认为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具有战略高度。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立足人类发展的高度、文明进步的高度、社会主义500年运动的高度,科学认识中国发展阶段,提出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二,具有思想深度。报告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从哲学高度、现实维度,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科学判断,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每一句表述都切中要害、直达本质。

  第三,具有亲民的热度。报告中有200多次提到“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心系人民的初心和情怀。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多大年龄,都能从报告中感受到党和领袖浓浓的爱民情谊。

  第四,具有攻坚克难的力度。正如报告所言,过去的五年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报告对问题和挑战认识非常深刻。报告提出的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力度。

  第五,具有统筹驾驭的维度。报告从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统。从时间维度上指明了到2050年未来发展方向,从内容维度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内国际、内政外交、国家安全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完整的体系。

  第六,具有谋篇布局的纯熟度。报告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人民这一核心,围绕“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聚焦问题、着眼长远的伟大布局,显示了领袖的高超政治智慧和非凡的领导才能。

  第七,具有对症施策的精准度。报告始终围绕我国基本国情和面临的改革发展的任务与难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对照发展问题,精准施策,在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都有具体的举措和布阵,改革方向也十分明确,为蓝图勾勒出实现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的复兴,更是精神的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彰显了“文化”是凝心聚力的动力之源。您认为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才能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王亚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是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部分,他更是把文化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高度强调文化自信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阐释,彰显了一个伟大民族在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中积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伟大的时代,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背后,是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的制度与我们的文化密切相关,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一代接着一代人去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文化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面对价值多样、信息裂变、新媒体崛起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王亚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并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详细部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发展蓝图上文化已占据着相当比例。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都担负着育人的责任。面对价值多样、信息裂变、新生代成长、新媒体崛起的时代变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往往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文化人”的“文”,必须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内核,以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重要内容的“文”。“化”是关键,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决定“化人”的效果。一方面,“化”与“教”是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化”是一种由微而著的渐变过程,强调的是人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中接受教育,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才能从理论上认同中国道路,树立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文化人的精神之魂,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