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尔维·马特利:金砖国家加强合作需管控分歧
2017年08月18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18日第1273期 作者:[法]西尔维·马特利(Sylvie Matelly)

  英国经济学家、时任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JimO’Neill)2001年首次提出了“金砖四国”(BRIC)概念,这4个国家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引擎。2010年因南非的加入形成了现在的金砖国家(BRICS),进而打开了面向非洲的大门。金砖国家重新开始了对冷战时期不结盟国家的讨论,提出了不以一方统治另一方为基础的、与以往世界和国际关系观念不同的看法。由于这些国家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它们被视为正在崛起的大国。

  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5个国家对自己的定位主要是在经济问题上加强合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融资途径。中国在巴西进行了大量投资,包括2015年对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530亿美元投资,并作为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与南非就发展新型能源展开了谈判。2015年,俄罗斯和印度加强在军备领域的合作,印度和中国分别成为俄罗斯在军备领域的第二和第三大客户。

  相似之处令金砖国家彼此靠近

  由于这5个国家之间具有很多的共同点,所以它们能够有意愿互相靠近并对国际事务施加影响。这些国家在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方面都堪称大国,5国合计领土面积约占到全球的1/3,人口占全球总人口比例超过40%。每个国家都不容置疑地在政治、经济、战略和军事方面对其所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它们在军事方面也是“全球活动参与者”,并有意愿发挥其作为军事强国的影响力。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为金砖国家提供了一个发挥影响力的跳板,这些国家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参与到了全球决策蓝图之中,直接参与了对全球经济体系的“救援”,避免了2008年金融危机发展成为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的翻版,纠正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富裕国家的错误。

  由于对国际体系改革缓慢甚至停滞感到失望,金砖国家将危机化为优势来展示它们的想法,开始考虑制度化的问题。2009年6月,第一次金砖峰会在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堡举行。2012年,印度提出共同设立一家银行来为最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非洲大陆再次成为了目标,金砖国家在非洲的投资越来越多。在2014年于巴西举行的福塔莱萨峰会上,除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之外,金砖国家又设立了一项储备基金,即“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Contingent Reserve Arrangement),来提供储备和现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收支不平衡。除这两项措施,它们还采取行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设立的制度和机构之外为有关国家或项目提供资助。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各个国家的贡献值决定了它们的投票权。其中,中国拥有近40%的投票权,因而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金砖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历史、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及地理位置的不同,金砖国家间国家利益差异大。这些差异影响了它们之间的凝聚力。它们目前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削弱了它们各自的力量,也削弱了金砖国家作为集体机制的合法性和在政治、经济上做富裕国家的替代者的定位。

  联盟理论与金砖国家

  “联盟理论”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曼瑟·奥尔森(Mancur Olson)和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理查德·济科豪瑟(Richard Zeckhauser)在其著作中,试图阐释为什么有关国家会在某一时间点决定联盟并合作。他们总结说,不同国家团结在一个联盟之内是为了分享一项共同的利益。尽管他们当时的阐述主要是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但这一理论也适用于金砖国家。如今金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差异和难以在同一项目中进行同等投资等问题,削弱了其合作机制的活力。回到联盟理论,奥尔森和济科豪瑟解释说,大家在一个联盟中的承诺很大程度上是由投机行为驱动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莱昂纳德·狄德利(Leonard Dudly)和克洛德·蒙马凯(Claude Montmarquette)曾表示,重要性较高的国家通常对重大决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决策权,这种重要性往往与其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相关。其他国家接受这种主导行为的存在,是因为它们可以从重要性较高的国家提供的融资方式、人员和技术方面受益。有学者总结了一个联盟如果要维持稳定并令每一个参与者受益,那么这个联盟中的责任分担需要满足四个基本因素,即在一个联盟中,应有一个共同目标和可以共同分享的利益;接受责任分担与通过联盟所能够获得的额外利益密切相关;在联盟内需要有一个能够在复杂和不稳定的环境中进行裁断和解决问题的领导,这种领导往往会导致联盟内成员间贡献的不均等;明确标识联盟内部集体利益和成员的个体利益,并最终确定适合该联盟的运行结构和模式。

  应当如何巩固金砖国家的一体化进程呢?如果它们希望思考共同的未来,上述四点或许有所帮助。

  (作者系法国国际与战略关系研究所(Institut de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et Stratégiques)副所长; 姚晓丹/译)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