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精准脱贫向纵深方向发展
2017年08月04日 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3日第1262期 作者:郑风田

  我国精准脱贫工作已到了关键阶段,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根据我国贫困的具体情况,中央提出要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7000多万人的贫困问题。近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课题组在全国调研时发现,各地非常重视扶贫工作,在人力、物力与财力上倾情投入,也创造出许多好的扶贫经验与模式,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五个一批”工程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细节的把握,使脱贫具有可持续性。

  第一,产业扶贫需要加强产业链的打造与完善。发展生产脱贫也叫产业扶贫,是我国开发扶贫的主渠道。有些地方的贫困就是因为整村位于山沟里,自然条件非常差、自然灾害风险大,过去基本上种植一些低附加值的玉米等农产品,收入非常低。扶贫部门通过投入资金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原来干旱的农田就可以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如猕猴桃、草莓等。与传统的农作物相比,种植猕猴桃的收入要高出许多,每亩可达到万元以上。通过种植方式的调整与种植条件的改善,可以让贫困农户实现脱贫致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课题组最近到贵州遵义地区调研了解到,有一个县的贫困村,原来山上都是光秃秃的,后来村里一个种植能手承包了几千亩荒山,全都种上了果苗。现在满山遍野都是果树,原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果园,每亩果子收入3000—5000元。如此一来,农民的收入自然大幅度提升。

  调研还发现,许多贫困地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选定的产业大多是目前市场价格比较好的弥猴桃、草莓、蓝莓等。但这些水果共同进入成熟期后,可能出现供远大于求而导致价格大跌,从而导致卖果难问题。因此,在具体实施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不能把精力单纯放在种植环节,还要注意打造产业链。一方面应该种植一些耐贮藏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冷库、加工、流转、品牌宣传等,加强后续产业链的建设,增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二,异地搬迁脱贫需要培育贫困户的就业技能。有些贫困户处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地区,需要通过异地搬迁才能脱贫。异地搬迁一定要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但异地搬迁也会带来新问题。例如,农民原来在山里生活,如果搬到城镇等新的地区,可能出现语言不通,又没有生产技能等情况,因此确保异地搬迁贫困户在新的地区习得生存技能非常关键。做到这一点,需要加强培训,并适当提供就业机会,从而使异地搬迁脱贫具有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出,一定要让农民在新的生活居住地找到一个可持续的生存方式。这是异地搬迁的重要内容。

  第三,生态补偿脱贫要注意生态林与经济林的平衡。在一些生态脆弱带,通过退耕还林与生态补偿,让贫困户脱贫。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从而实现脱贫。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移民搬迁大部分是建生态林,而种植经济林的比较少。如果过多地建设生态林,现行的补偿可能难以让贫困户真正脱贫。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种植经济林,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脱贫。

  第四,发展教育脱贫要注意提高培训质量。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要靠教育。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贫资金通过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以特殊的关爱来实现脱贫。除了向基础教育倾斜之外,职业教育对脱贫非常重要。在义务教育之后,如果让贫困户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学一项技能,如驾驶、木工、电工、水暖工等,就比较容易脱贫。目前,不少地区的教育培训重数量轻质量,应该加强对培训质量的监督,确保教育扶贫的效果。

  第五,社会保障兜底要全覆盖。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通过社保兜底,给这些人基本的生活费,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目前,社保兜底的范围还不够。我国农村年满60岁的老年人近1亿,如果能够扩大低保覆盖面,会大大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因此,要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加大对农村上述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最好能够做到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全覆盖。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