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状况
2017年06月23日 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23日第1233期 作者:竭婧 罗品超 郑希付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政策法规建设、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理论研究、机构设置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仍显落后,无法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建设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一件重要且紧迫的工作。

  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亟待改进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主要有医院、学校、社区以及私立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且20年来在机构建设方面有很大改善。如北京市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从1997年开始启动,目前已经创建了有教委支持、有组织推动、有专职人员分管、有专家指导、有学校心理辅导员和全体教师参与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格局。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5年底在郊区的覆盖率已达100%。广东省建立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三级管理模式,督查与自查相结合,以督导检查为抓手引导全盘工作,学校—医院—家庭,多方联动,广泛寻求与外部系统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机构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等方面优于非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而城市仍然有一些单位或部门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设置的规模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多以志愿者为主,且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调查发现,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以女性居多,高学历者占少数,虽大多考取了资格证书,但在接受督导和自我成长方面的培训普遍缺乏。美国心理学会(APA)规定,个体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在专家督导下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才可以拥有申请咨询的资格;在英国,从业人员必须有3年以上(不超过5年)、至少450小时的在正式督导下的咨询实践。而李晓虹等人的研究发现,我国从业人员连续性培训时间太短,学时不足,督导数量有限,普遍反映专业知识不足,培训欠缺,自身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督导。而且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所使用的理论大多来自国外,以整合的理论取向为主,本土化理论很少。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数量有限,且大多是师范院校,很多男生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使得心理服务人员性别比例失调。二是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收入较低,造成高学历服务人员和男性服务人员的流失。三是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并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实际具有心理督导能力的人并不多,使得心理咨询师接受督导和进一步成长受到限制,咨询理论多借鉴国外。

  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应有所侧重

  部分群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比较大,比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经历创伤后的人群、残疾人士、外来务工人员、常年患病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应把他们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主动介入,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服务。

  普通民众对心理服务的态度较为积极,特别是城市居民寻求帮助的需求意识较强,但真正付诸行动寻求帮助的人却比较少。这可能源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人们普遍对心理咨询存在某些误解。有的人将其等同为算命;有人担心被心理咨询师洞察全部内心世界;有人则认为只有精神病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种种误解说明社会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度还是不够。二是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主要存在于医院、学校、社区。对于医院的心理科,大家普遍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唯恐被他人视为精神病人而对其避而远之。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部门则主要面向学生,社会人士无法通过这种途径寻求帮助。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又比较少,且宣传力度不够,所以私立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成为大部分社会人士的首选。但私立机构收费较高,一般家庭难以负担,很难坚持进行咨询。

  完善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针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笔者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是机构建设方面,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明确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教师培训体系,定时定期进行培训。社区不应仅仅依靠志愿者进行服务,可逐步成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落实专职人员的配备、活动经费、咨询场地、设备、资料建设,进行专职人员工作量考核并为其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等。

  二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发展性服务和预防性服务为主,其工作的定位应该是普及理念、消除隐患,尽量把工作做在前面,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而非补救式的,当人们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时才对其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危机干预。这就要求服务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个案记录、会谈了解、观察分析、心理测量等多种方法,识别高危来访人群,准确评估,并进行干预,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控制。

  三是针对心理健康服务对象的心理特点,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们往往怯于直面心理咨询师,而互联网因其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及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它在心理健康信息传播、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以及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面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可以在网上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辟“网站留言求助”平台等。

  四是尝试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从事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利用好这些专业的社会资源,从而有效地解决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实现资源共享,借此提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使广大民众收益。目前有些地区已经运用这一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