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三大流派
2017年06月23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23日第1233期 作者:马伟军 陈振圻 吴雪 冯睿 杨安博 徐光兴

  【核心提示】精神分析取向强调来访者潜意识冲突的意识化。认知—行为取向注重来访者行为和认知模式的改变。存在—人本主义取向强调协助来访者自我潜能的实现和发挥。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精神分析取向、认知—行为取向和存在—人本主义取向被称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三大流派。其中,精神分析取向最早诞生,它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而后由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克莱因等人继承并发展,该疗法强调来访者潜意识冲突的意识化。认知—行为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又可分为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前者以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人的行为主义理论与方法为基础,注重来访者行为模式的改变,后者则以艾利斯、贝克的认知治疗理论与方法为基础,注重来访者认知模式的改变。存在—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则以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为核心,强调协助来访者自我潜能的实现和发挥。

  精神分析取向重视个体潜意识冲突的意识化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是一种探索潜意识心理动机与冲突的治疗方法。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可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即能被个体察觉的心理活动;前意识,即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层面的主观体验;潜意识,即无法被个体主观意识所觉察的心理活动。与意识水平的划分相似,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也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成分,包含生物本能及欲望,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在本我与现实环境的接触中发展而来的、理性化的产物,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个体内化的道德准则,遵循“道德原则”。本我的欲望常常受到超我压制而更多存在于个体潜意识当中。在意识层面协调本我、超我、现实三者关系的自我,如果难以调节来自三方的压力,就会产生焦虑,进而采用成熟或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来缓解焦虑。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否认、退行、投射、合理化、固着等。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非常重视个体过去的生活经历,认为被埋藏在潜意识中的童年经历的创伤性事件是心理异常的根源。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力求通过自由联想、释梦、移情与阻抗的处理等技术,帮助来访者了解其症状的潜意识根源,使其察觉症结所在,促进潜意识冲突的意识化,进而通过与治疗者的移情及对移情的领悟与修通缓解症状、修正与完善人格。

  认知—行为取向重视个体认知与行为模式的改变

  认知—行为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包含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两种,其基本观点如下:(1)个体的认知影响其情感和行为;(2)个体的行为反应会因强化而改变。治疗的关键在于发现个体对事件的不良认知及行为模式,并协助其在认知与行为层面作出调整与改变。

  行为治疗源于行为主义,以行为学习理论为主要依据,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行为形成与改变的主要途径,适应性行为和非适应性行为都源自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标即通过学习消除和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在行为治疗中,治疗者先帮助来访者意识到自身所持有的非适应性行为及其产生原因,然后在符合治疗目标的基础上,选择双方都认可的一种行为疗法,鼓励来访者以新的行为方式去践行。治疗过程中再对新行为的效果不断进行评估,并根据治疗阶段不断修正目标行为,从而协助个体逐渐发展出适应性行为。常见的行为疗法主要有:系统脱敏法、暴露疗法、厌恶疗法、代币疗法、行为契约法、行为塑造法、放松训练、社交能力训练等。

  认知疗法以限时、短程为特点,常通过定式化会谈、家庭作业等方式进行,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和贝克的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是ABC理论,即诱发性事件(A)并不能直接导致情绪结果(C),个体与此事相关的信念(B)才是导致情绪结果(C)的主要原因。治疗中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D)、产生阶段性效果(E)、产生新的积极感受(F),能逐渐调整和改变个体的不合理信念与认知模式,协助个体建立新的、具有较高适应性的认知模式。其认为“不合理信念”具有绝对化、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灾难化)三大特征。贝克的认知疗法进一步将“不合理信念”界定为个体认知模式的一部分,认为个体的认知模式自上而下由核心信念、中间信念、具体情境下激活的自动化思维以及伴随自动化思维的认知反应、情感、行为、生理反应等构成,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其中,自动化思维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消极的自动化思维包含不合理信念,如任意推断、选择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全或无等。贝克提出的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有:识别自动化思维、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验证、去中心化、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存在—人本主义取向重视咨询关系

  存在—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结合了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理论观点,既强调关注人类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如人生目标、人际关系等,又认为个体一生始终处于不断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中,尽管受到遗传、教育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最终决定个体能否实现自我价值的还是个体本身。因而,与其他心理咨询与治疗重视非适应性行为的改变不同,存在—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着眼于个体自我潜能的发挥,肯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相信能通过发掘来访者自身的力量来协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罗杰斯创立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是存在—人本主义取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模式,该疗法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要求,个体有能力去发现自己心理上的不良状况,并通过改变自己来获得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只是将一个具有充分潜能的人早已拥有的能力释放出来的过程。因此,来访者中心疗法十分重视咨询关系,强调在咨询关系中,来访者起主导作用,治疗者只起辅助配合作用。治疗者需要创造出一种接纳的情境,使来访者在毫无压力的情形下彻底表达自身的感受,进一步对自己有所了解,进而采取积极的行动。对治疗者而言,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是必不可少的三种特质,治疗者只有在咨询过程中与来访者保持平等的地位、保持共情,才能协助来访者达到自我完善和成长。在实际咨询与治疗中,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工作程序大致如下:(1)来访者求助于治疗者;(2)治疗者说明咨询与治疗的情况;(3)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绪;(4)接受来访者的情绪并产生共情;(5)来访者出现成长的征兆;(6)接受来访者的积极情感;(7)来访者开始接受真正的自我;(8)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或行为;(9)产生疗效;(10)进一步扩大疗效;(11)来访者的全面成长;(12)咨询结束。

  20世纪70年代以前,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认为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即可解释并解决来访者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后来的临床实践发现并非如此。如今各个学派已经不再固守其一成不变的理论与技术,各种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方法开始出现逐步融合的趋势。近20年来,一系列相关研究发现各种理论都有可能取得积极的疗效,由此推测在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中有一些共同因素在发挥作用,进一步推进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取向的整合。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商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