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昆:中国国家传播战略建构的时代诉求
2017年06月09日 08: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9日第1223期 作者:张昆

  “战略”一词古已有之,中国古代先贤对战略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尤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著作,更是充满了人类战略谋划的智慧。“智略”、“谋略”是战略的核心要义,但相比而言,战略更强调“大势观”、“全局观”,是一种高屋建瓴的谋略。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其实质体现的就是一种大局视野、战略思维。众所周知,当今时代的“大势”就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从历史上看,全球化始自15、16世纪,经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至今已如火如荼,特别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的空间大大压缩,地球村由神话变成了现实。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没有国家能够自绝于全球体系而独善其身。当代中国正是借助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实现了国家的腾飞。我们可以比较一下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经济实力的变化。各种数据表明,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在困境中寻找突破口,赢得了发展的机遇。相反最近几十年,西方世界出现了社会经济动荡,他们开始质疑全球化,并认为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外在的全球化阻碍了自身的发展。所以奇怪的事件出现了:英国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意大利也跃跃欲试,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废弃了前任总统奥巴马费尽千辛万苦达成的TPP。一股反对全球化的逆流似乎正在生成。相形之下,中国在推进全球化、倡导自由贸易进程中,日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向全世界发出呼吁时所强调的那样,“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发展。”这已成为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明显标志。

  至于社会信息化,由于网络技术的突破,传统媒体在与新兴网络媒体的较量中渐处下风,基于网络的社会信息系统的变化正在重构我们的社会。一方面,信息技术革命为信息瞬间突破时空边界创造了无限可能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泛滥、信息过载及垃圾信息治理等问题,由此产生的民族国家认同危机、政治信任危机等,在不断考验着各国政府。另一方面,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和更多地代表草根的社交媒体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鸿沟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特朗普正是在主流媒体普遍唱衰下当选为美国总统的,至今美国社会依然存在特朗普当选的各种后遗症,时不时发生特朗普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的冲突。而在社交媒体中,他被封为“推特总统”。

  信息化时代的中国传播战略

  上述时代特征不仅影响着西方世界,也是决定当代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背景。首先,中国作为全球化的获益者和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不可能参与美国引领的“贸易保护主义大合唱”,而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全球化、推进自由贸易,将已经启动的“一带一路”倡议做得更加扎实。为此,中国智慧与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其次,中国持续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一方面为未来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领域利益分配的不合理,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在逐步积累,需要更多、更有效的社会沟通、政治沟通,寻求共识,加大改革,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这一背景决定了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传媒人、社会信息系统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就目前的情势而论,中国的国家战略,即关于国家生存发展的总体方略,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做好中国的事,建设好自己的家园;二是扮演好全球角色,服务于世界的和平发展。第一层面的要义,在于发展好本国经济,实现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做到公平正义,实现族群和谐,社会安定,平稳发展。第二层面的关键,是在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基础上,在全球体系中扮演与自己实力相称的世界大国角色,履行大国责任,展示大国气度,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中国的贡献。其中,第一层面是第二层面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层面是第一层面的延伸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具体到实践,国家战略的最终实现,取决于两方面力量的动员: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能够感动人心、争取民意的,最主要还是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所以,要实现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国家传播战略,在更高程度上动员社会信息系统服务于国家战略。可见,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统筹规划,制定国家传播战略,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构建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特色与国情的国家传播战略

  正是基于中国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国家传播战略也可从两个“面向”去理解。第一,面向国内。要赋予传播系统守望环境、沟通上下、联系内外、传承文化、监督权力的职能,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为传媒发展进一步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支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发挥传媒人的创造力,促成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人们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第二,面向国外。要进一步提升传媒机构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尊重文化差异,增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贴近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感染力,进而影响国际舆论,影响世界各国的态度,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由此,国家传播战略的制定不仅要符合国际变化大势,更要适应中国发展大局。同样,国家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与西方主要国家控制国际话语权的博弈和目标管理中,还要注重因地制宜、相时而谋地推进国家传播战略建构这一重中之重,即以我为主,逆势而为,积极有效地构建符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特色与国情的国家传播战略。我们相信,随着时间推移,逆势与顺势也一定会发生位移。近来的一项民意调查就很好地为此做出了注脚。作为全球知名民调和咨询机构的盖洛普公司发布了最新调查显示,有50%的美国人表示对中国有好感,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也连年上升。这一方面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赢得了美国民众的认同,另一方面则揭示了中国对外传播战略正在持续地发挥实效。

  国家传播战略是一国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国家传播战略的制定要与国家战略相匹配,要为国家战略铺路搭桥,服务好国家战略。国家传播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智慧工程、长效工程。要做好物质准备、智力支持,调度好国家各方力量,优化配置,切实动员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同时要制定好当下战略,精准实施,谋划长远,做好远景规划,只有如此,中国国家传播战略才能久久为功,日见成效,影响深远。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