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报道:媒介互塑与话语博弈
2017年06月09日 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9日第1223期 作者:江作苏 孙志鹏

  2016年9月,20个重要国家(地区)领导人齐聚西湖出席G20杭州峰会,成为年度外交盛事。基于“G20首脑峰会”中的中国话题新闻报道,选取中国对外传播重要的传播媒介《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欧美著名政经大报《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中文版“FT中文网”为研究样本,共获得526条新闻。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有利于从深层传播学角度和国际关系视野去分析中外传播间差异性存在的原因,并通过分析差异化传播的现实,探讨在“主体建构”过程中“形象互塑”的重要性。

  认同与互动中的框架共鸣

  “认同”与“互动”概念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认同相异就会引起国家利益、国家行为的变化。而互动概念则认为:社会结构不是物质因素构成的,也不是固有和一成不变的,它是行为体之间互动的结果。由此推论,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与国际舆论场中,认同与互动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的,并且必然会导致“框架共鸣”。在G20峰会的中国话题报道中,《中国日报》和FT中文网也存在着某些相似的话语框架。

  《中国日报》和FT中文网都对“政治与国际关系”和“经济与民生”进行了大范围的报道,通过建构框架展现出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正在崛起,且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中国日报》所构建的“中国的G20参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话语包和FT中文网所构建的“国际责任”话语包对比,可发现相似的话语框架。

  《中国日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大篇幅报道了中国在G20峰会中的参与情况。类似于“China looks to transform the G20 into a platform for ongoing debate”、“China to push for efficient growth policies at G20 summit”话语中,都体现了中国角色在世界舞台中的重要地位。“PUSH”、“SUPPORT”、“HELP”直接代表了以《中国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自我认同理念。

  在自我认同的同时,中国对外传播也需要传播对象的认同。对FT中文网“国际责任”话语包分析可以发现,在西方经济总体疲软的大背景下,西方主流媒体迫切希望中国能够在国际社会发展中承担起更多责任。这与《中国日报》所构建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以及中国积极参与世界事务有着相似的认同,并通过互动达到一种国际关系中的共鸣效果。

  形象互塑过程中的框架冲突

  国家形象的建构和对外传播过程,存在于主体间的“双重文本”中,并在不断的碰撞、渗透和协商过程中逐渐呈现。因而,中国的对外传播中不仅有主体构建出的形象,也有在形象互塑过程中碰撞出的框架冲突与博弈。

  在G20峰会中国议题的报道中,这种框架冲突在《中国日报》构建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和“中国经济发展”话语框架中,以及在FT中文网构建的“中国问题”和“发展与威胁”话语框架中,体现尤为明显。比如,两类媒体引用对方信源的比重少之又少,大多数还是以本国传统话语主导者来构建;在新闻文本上,《中国日报》倾向于采用简洁客观的消息模式进行报道,而FT中文网则倾向于采用带有作者主观色彩的长篇通讯或者评论的文本形式进行;在报道态度上可以发现,《中国日报》的报道呈正面倾向,而FT中文网的报道则是负面倾向居多。

  具体到话语包分析,在《中国日报》构建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看法”框架中,西方国家日渐依赖并尊重中国,他们对于中国崛起是尊重的,对于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持正面态度。在“中国经济发展”议题中,认为G20峰会在稳定全球金融市场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中国在G20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了全球经济复苏。

  而以《中国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对外传播话语效度检验,可感知形象并没有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承认。FT中文网在“中国问题”和“发展与威胁”的话语包构建中,认为尽管中国的发展非常迅猛,但也在凸显“中国威胁”。另一方面,这种潜在的“中国威胁论”又与“问题缠绕的中国”交相呼应,担心中国自身的问题会带来负面影响,可能拖垮世界经济。可以说,互塑的总体效果呈现为胶着状态。

  扩大主体构建与形象互塑的契合点

  国家间的形象与关系是一种共享的观念结构,中国的对外传播过程在“主体建构”的同时,要树立起“形象互塑”的意识,中国的国家形象一定是在其他国家认同和互动的过程中塑造的。

  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出发,通过对G20话语包和框架构建分析发现:首先,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就是在“主体构建”与“形象互塑”中寻找“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又是在博弈中产生的,不是主观预设的。中国一直致力于“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而在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反馈中,可以发现中国的对外传播尚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尽管西方承认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但也认为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是一个威胁,同时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保持着警惕。其次,寻找“契合点”需要通过更为广泛的传播,能够使其价值为传受双方所认同,进而形成互动,在认同与互动的过程中重构对国家形象的理解。同时,扩大主体建构与形象互塑的“契合点”,意味着要将主动发布信息与经营好二次传播等手段结合起来,达到增量提质的效果。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