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庭 韩飞飞:科学传播——能力表征与实践路径
2017年06月09日 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6月9日第1223期 作者:周荣庭 韩飞飞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对于科技信息、科学知识的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和自身媒体传播力度的欠缺,我国科学传播的话语权在国际上缺乏影响力。一定程度上看,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等同于科学技术传播话语的进步,掌握科学技术话语权也并不等于掌握科学技术传播话语权。在现实性上,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国际话语权却不掌握科学技术传播的话语权,对于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将起到阻碍作用。由此可知,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拥有与之相匹配的科技传播话语权,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现阶段的研究出发,深入讨论科学传播能力的表征、科学传播存在问题,对于进一步推动科学传播国际影响力具有直接意义。

  科学传播能力的科学化表征

  科学传播能力的科学化表征包括科学信息的内容、形式、结构等方面。其中科学信息内容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客观性”上,也就是说,科学信息不会因个人知识积累的不同或生活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影响,更不允许凭主观臆断对科学内容妄自定论。如2015年11月,在CCTV-8频道播放的一则以“我们恨化学”作为宣传语的化妆品广告,引发了不少网友及化学研究者的抗议,以北京大学教授周公度为代表的群体公开发布声明,要求停播该广告,认为这是一则“反科学,破坏科学教育的广告”,并希望借此弥补造成的化学教育损失。实际上,科学内容的科学性不仅跨越了学科、跨越了历史,而科学内容的传播也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文化。

  由于公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科学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趣味性和生活化,也要关注知识性和专业性。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科学技术传播对内容与形式安排也不需整齐划一。在此我们举例说明,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媒体研究院2014年推出的“美丽化学”网站(www.beautifulchemistry.net),及其内容的国内外媒体报道情况、社交网络各媒体使用情况、受众访问情况展开分析。国内媒体《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扬子晚报》、果壳网等媒体,均对“美丽化学”进行了持续的追踪报道,而130多个国家的主流媒体也纷纷进行了报道或评论。

  自2014年9月30日发布以来,网站的新访者与回访者的数量虽有波动,但整体访问数量仍呈上升趋势,截至近期最新的统计已拥有近20万的用户访问量,网站视频内容的点击次数已超过了2000万。从受众地域分布来看,国家间的访问量差距较大,中国访问量是印度、西班牙、加拿大、法国访问量的10倍。(图1)

  以2016年10月23日至11月22日期间社交媒体访问情况进行实证探析,Facebook、Twitter的访问量远超于Pocket、Douban(详见表1)。Facebook、Twitter是国际最受欢迎的两款社交软件,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以“美丽化学”为代表的国内科学传播网站通过Facebook、Twitter等较大注册群体社交软件的投放,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进而获得了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强化了“美丽化学”的国际影响力。

  科学传播能力的人文性表征

  科学传播能力的人文性表征表现在两点:一是在科学传播内容对技术滥用或异化的强烈批判上;二是在科学传播形式的“互动性”、“趣味性”、“平民化”和“个性化”上。目前,单纯灌输式、指令式的传统科学传播模式,已不再适应碎片化移动互联时代的发展,公众更易接受视觉化、娱乐化、人性化的传播方式,把科学信息嵌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休闲中,不刻意为了传播而传播。如Science、Nature的封面文章,从艺术学角度来看,作为科学传播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本身就是具备较强人文性的,它恰恰能够体现出人文性的审美价值。科学能够给人的审美判断以永恒的满足,其审美价值体现在实验美、理论美和数学美等层面。

  再如,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研发团队编译的《消失的世界》,是一本带孩子穿越过去,重回史前世界,可以看、可以听、可以玩、可以拍照的科普绘本。面对少年儿童,我们充分利用孩子们所处年龄段的好奇心,提供能够激发这一年龄段公众兴趣的科普方式和内容,希望由此为我国科学传播的国际化提供一条新的设计路径。可见,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人文性对提升科学传播能力,尤其是其跨文化的传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提升我国科学传播话语能力的建议

  促进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丰富科学传播内容  总的来说,就是促进科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加强科学传播内容的数字化、艺术化、智能化和趣味化的人文主义设计,利用人文精神的感染力传播相对较为严谨和严肃的科学知识和科技产品,通过构建科学传播的产业化品牌,以特色化传播带动整体性传播,全面提升我国科学技术传播话语权。

  重视科技传播产业发展,加大品牌营销力度  全面实现“提升科学传播能力,加强国际影响力”的目标,应当在整合科技传播产业的创新模式“链式发展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融合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促进科技传播产业链的整合升级,加快产业转型;二是丰富科技传播产业业态,拓宽产业规模;三是发挥科技传播产业引领效应,打造龙头企业;四是加强重点子行业创新发展,加大品牌营销力度。

  拓展对外科学传播渠道,营造良好国际传播环境  一方面,除我们需要积极利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社交软件拓展对外科学传播渠道之外,还可以深耕对外科学传播的国际市场,利用全球华人和使用汉语的国际平台,营造良好的国际传播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开发科技新媒体和相关的现代通信技术手段,用技术优势先期赢得科学传播的基础性优势,要尽可能打通相关科学技术国际传播的技术瓶颈,抢占科学传播技术的国际制高点,为赢得广泛而深远的科学技术国际传播话语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教授、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