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涛:互联网时代如何引领社会思潮
2017年04月14日 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14日第1186期 作者:赵涛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互联网时代。从媒介对人思维影响的角度,美国学者沃尔特·翁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原生口语时代、书面时代和“次生口语时代”,即文字尚未出现的口语文化时代、文字印刷时代以及电子时代和数字时代。这一从语言和文字角度进行的划分,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发现,口语文化正在以新的形态得到展现。

  口语表达具有与主体内心思维的高度同步性、一致性,不像印刷出版那样有太多的后台修饰机会。言为心声是口传行为的基本常态。同时,口语时代的文化交流具有高度的对话性,不像书面文化偏好鼓励沉思默想、向壁虚构。在口语文化中,言者与听者必须同时在场、近距离交流,并且同一时空中言者与听者的角色并不固定,言者与听者的关系随时可以互换,使得口语环境中的交流各方具有某种平等性与民主性。另外,口语文化中的表达与交流是高度情境化,贴近人生世界的,带有极为丰富的现场感,内蕴更加鲜活、更为感性的人生经验。

  当代电子文化在继承传统书面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很多口语文化的特征(诸如“面对面”的视频通话,口语化的微信群聊以及夹杂各种俚语及谐音词汇的网络跟帖吐槽等)。当然,当今的口语时代与文字产生之前的口语时代也有很大不同,是经历书面文字印刷文化洗礼基础上的新口语时代。即便是在口语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清晰简洁的文字及装帧精美的印刷物依然是最重要的思想载体。但与传统的文字印刷时代严谨整饬的刻板风格有所不同,当前是一个众声喧哗、偏向对话而非独白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是自媒体的技术平权的时代,更是一个感性相对膨胀、理性相对收缩的时代。这一时代症候的巨大变化必然引发相应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结构转型。当今时代呈现出的文化特征,为我们做好舆论宣传、引领社会思潮、净化网络生态提供了若干有价值的正面启示。

  第一,必须站在时代转换的高度,重新审思我们的舆论宣传工作,重新审思当前社会思潮的整体格局。

  总体而言,传统的书面印刷文明正在成为过去,今天面临的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网络正在摧毁传统的知识与知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物理边界,打碎并置换知识出场与布展的传统时空背景。当前的舆论宣传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正视这样一个日益明显的社会现实。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高头讲章、不再需要宏篇大论、不再需要科学严密的理论指导,而只是提示我们要站在媒介文明范式发生重大嬗变的高度来重新审思、重新组织舆论宣传工作。如果不能有效实现舆论引导主阵地的整体转换,还是像从前一样把舆论宣传和思潮引领的主战场仅仅放在传统媒体上,那么在实际改变社会思潮方面,就只能是劳而少功或劳而无功。

  鉴于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晴雨表、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以及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我们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实际传播效果,打造出一套既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又能满足网民心理需求的宣传话语体系,以形式更加多样、融合各种新媒体元素的鲜活灵动的话语表达来掌控舆论,引导社会思潮。

  第二,当今时代技术平权的对话特征,要求我们放下架子、放低身段,以更加平等的姿态与大众进行交流与互动。

  当今时代开启的是一个广泛的对话与互动时代,那种妄自尊大的理论独白、居高临下的道德说教俨然已不合时宜。在分布式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网络平等式的结构特征自然会造就一个个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经验的社区。这样的社区既可以迅速汇聚信息,又可以及时地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与互动。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生产主体不仅仅是以学者为主的知识分子,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士以及各类网民都可以实际地参与某种社会思潮的生产和传播。每一个普通网民不仅仅是社会思潮的消极接受者,同时也有可能是社会思潮的积极传播者、解释者乃至创造者。普遍交往与对话的时代,就要求我们放低身段,采取更为谦虚的姿态,耐心细致地倾听大众的民主呼吁与利益诉求,只有深入参与到网上各种社会思潮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之中,我们的意见与主张才有可能被千千万万大众所吸纳与接受。

  第三,当今时代高度竞争性与情境性的话语表达方式,要求我们的舆论宣传工作更加热切地关注现实,并能对当前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作出快速反应与回答。

  当今时代的表达是高度依赖情境的,这与书面印刷文化具有滞后性明显不同。如果我们在舆论宣传中能够通过设置议程,紧扣社会热点进行宣传与引导,往往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我们对社会思潮的评析主要偏重于从抽象的学理层面切入,从理论高度去关注公平、正义以及自由、民主等抽象议题,很少也很难直接针对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事件发声。但当今时代对这种宏大叙事越来越缺乏耐心,各种各样思潮的争夺明显表现出对某些热点社会事件情境的高度依赖性,社会思潮的争论明显表现为一种利益的争论。

  因此,当前的舆论宣传及思潮引导就必须高度重视对社会热点事件情境的解读与利用。社会热点具有吸纳网民和大众关注的功能。如果我们的媒体宣传能够及时对这些社会热点进行发掘、追踪、评论和引导,把引领社会思潮融入镶嵌到各种重要新闻事件中去,以更加润物细无声的微话语方式,引导网民讨论问题、表达意见,把公众情绪带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就可以起到传统方式无法想象的效果。比如,一些重大新闻热点事件后面的跟帖,就是一种高度依赖语境的情绪化表达,若操作得法,三言两语所能起到的作用,常常会超过很多宏篇大论。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