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网络安全视域中的思潮引领
2017年04月14日 07: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14日第1186期 作者:林建华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空间塑造着新的社会系统、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日益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领域。网络空间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为各种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新载体、新路径。如何在网络空间安全视域中审视和引领社会思潮,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当前社会思潮更为多元多样多变,有主流与非主流、正确与错误之分,并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之势。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和传播过程都打上了深深的意识形态烙印。网络空间具有很强的舆论动能和社会效应。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外一些社会思潮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些思潮传播的渠道更为多样化,其扩散呈现出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一些错误思潮更加注重争夺话语权并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近年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西方宪政民主论等错误思潮,既有内生性的,也有输入性的,还有内外结合而形成的。此外,不同思潮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性。有的思潮在升温,其影响力在扩大;有的思潮在降温,其影响力在逐步减弱。而网络既是这些思潮传播的主要工具,也是它们表演的重要平台。网络准入门槛较低、限制较少,加之以个人为中心特别是匿身份化特质的传播技术,给各种思潮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空间。尤为重要的是,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各种思潮传播、发酵、扩散的场域愈加广泛,速度愈加快捷,受众层次愈加多样。

  如果我们放任一些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泛滥,必然危及社会稳定,破坏社会共识。而一个分裂的社会是没有凝聚力和发展前景的。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认识和辨析,认真梳理其来龙去脉。在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动态的基础上,我们要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防线,及时有效地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打造安全的网络空间和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为此,我们要准确分析和预测网络空间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结合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征和治理机制变革,加强对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引领。

  第一,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网络空间安全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互联网与人类社会发展、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网络文化和安全建设等诸多方面,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和实践性的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关于网络空间治理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着眼于人类社会信息革命发展实际,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们不仅是引领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理论,也是我们对网络空间流行的各种思潮进行正确引领的根本指南。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创立的基石之一和最主要的内容。坚持唯物史观,是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其他形形色色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击。在网络空间里,我们同样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剖析各种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批驳和抵制错误思潮。2016年国家网信办发布《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提出要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等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利用互联网这一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创新正面引导的方式方法,让体现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更多地出现在网络平台,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

  第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把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融为一体,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的本质,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四个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主线,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目标,把命运共同体意识作为当代世界各国和衷共济的主旋律,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稳步向前。越是在各种思潮复杂交织的形势下,越是需要我们不断增强理论定力和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有利于我们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第五,利用一切时机、场合主动发声、主动作为,提升引领社会思潮的实效性。重大历史节点,诸如党和国家的重要纪念日、重要会议等时间点,都是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上极度活跃的时期。我们必须精心组织、正确研判,旗帜鲜明地抵制错误思潮,形成舆论宣传的压倒性优势。网络空间不是“化外之地”、“法外之地”。对于网络空间的各种思潮,要做到疏堵结合、破立结合。从近期来看,我们要分析研究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意识形态领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从更长远时段来看,我们要加强网络技术研究,增强网络思潮引领意识。要遵循“让网络空间日益清朗起来”的总要求和“管得住是硬道理,正能量是总要求”的总思路,不断创新网络思潮引领方式,多方合力促使网络舆论生态良性发展,让正面、理性的声音牢牢占据舆论高地。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重点课题“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JGWZTWT2016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