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杭州峰会后全球治理变革
2016年12月23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23日第1116期 作者:李兴 耿捷

  2016年9月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成功落下帷幕。此次峰会正值世界经济复苏、全球治理以及G20机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焦点。中国实力的增长,使得国际社会希望中国能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也不断适应和强化新角色,致力于推进杭州峰会后全球治理变革,肩负起“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

  G20需向长效机制转变

  G20的产生是“临危受命”,是由2008年金融危机催生出的领导人会晤机制,是西方国家在七国集团(G7)基础上接纳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治理的产物,并因其较高的协调力和执行力,使得世界经济避免了螺旋式下滑。

  2013年之后,世界经济虽然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也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挑战。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及部分发达国家的政治民粹主义、思想保守主义等问题此起彼伏。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反全球化浪潮,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蔓延。在部分国家,社会上滋生出了全球化受害者情绪,反全球化成为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发泄。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需要G20从一个短期的危机应对机制向长效的危机治理机制转变。但是西方国家更多是希望利用G20来挽救本国经济,而非改革全球治理机制,因此虽然部分解决了排他性问题,但新兴经济体国家并没有完全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

  杭州峰会开出“中国药方”

  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危机,国际社会对中国寄予厚望。中国扩展了G20的议题范围,涵盖全球经济治理四大重点领域,即全球金融治理、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全球能源治理和全球发展治理,真正体现了G20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的作用。作为东道国,中国很好地发挥了“领导者”作用,为世界经济的“治疗”开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药方”,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与此次峰会主题“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紧密联系起来。

  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努力将G20发展成一个世界经济治理平台。峰会聚焦于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要素新业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行动计划。

  建设包容开放的世界也是此次峰会的任务之一。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来防止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封闭的区域投资;还首次引入了绿色金融议题,致力于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中国通过此次峰会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分享了中国的发展经验,体现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规则制定参与者。

  合作共赢是全球治理精髓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要求全球治理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要增加它们的话语权,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学者布鲁斯·琼斯看来,G20 杭州峰会之所以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就是因为它把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结合了起来。合作共赢是处理大国政治与全球治理关系的精髓。2016年9月3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了《巴黎协定》批准文书,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中国展现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在地区和全球治理方面,中国主张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联合国所接受,事实上成为联合国的倡议。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功运行等显示出中国已从一个全球治理“被动的参与者”转换成“主动出击者”, 从一个规则的追随者变成了制度的制定者,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正能量,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着力推进包容性发展,努力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创造条件和机会。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040)和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重点项目“‘一带一路’与亚欧区域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