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党建创新成果的重大布局
2016年12月09日 07: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9日第1106期 作者:黄百炼

  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历史上,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是一次意义深远的会议。全会顺应时代变化对执政党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着眼于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充分的法规保障。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必将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加强党的自觉监督和主动监督,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新。为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防止一党独大,资本主义制度采用了选民抉择、多党竞争、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政治运行机制,但仍然无法解决执政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问题。因为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资产阶级政党都是各自垄断集团的代表者和利益实现者,执政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用权不公、贪污腐败、人心涣散、整合乏力等弊端。中国共产党不能靠用政党轮替的方式来消除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因为人民的权力是不可分割的,党的领导必须是集中统一的。所以,只能靠党的自我监督、主动监督、互相监督、接受监督,来不断推进自我革新。在我们党一贯重视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了适应党的建设新形势的《准则》和《条例》,这是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推行主动接受和开展内部监督制约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现自我革新的高度自觉。

  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自我净化。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可以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树立权威,形成合力。新形势下的党内政治生活,要求强化政治性,使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做到把握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站稳政治立场;要求体现时代性,根据信息化、民主化、法治化、社会化的新特点,使党内政治生活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自觉接受社会全方位的监督;要求体现原则性,通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激浊扬清、敢于担当;要求体现战斗性,通过震撼警醒的思想交锋,起到防微杜渐、刮骨疗伤的作用,防止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和形式化。六中全会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高标准、严要求,必将大大提升党的自我净化能力。

  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实现党的执政能力的自我提高。苏东剧变以后,中国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始终引发世界的高度关注。同时,长期执政带来的四大危险也日趋严峻,我们正在面临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反复证明:越是环境十分复杂,越是压力重重,越是思想波动,越需要有清醒的头脑,越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内功的提升。全会通过的《条例》和《准则》,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提出了许多新的更加具有规范性的要求。这必将极大地促进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更加注重自身的素养修炼和能力提升,实现党的执政能力的自我提高。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把党建设好、管理好,实现执政党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乏专题研究党的建设的中央全会,而此次六中全会的新特点在于:其一,全会是在更加突出党的领导作用,更加重视党的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六中全会是对十八大以来党建创新成果的凝练和固化,是党的建设最新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其二,全会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完整部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现中国梦的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别作出了部署。六中全会的召开,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从而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工作部署全面完成,实现了完整部署,是对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治国理政伟大事业的画龙点睛。其三,全会不仅仅是一次党的建设的专题研讨会,而且是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大布局。党内法规可以分成七个种类,即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六中全会出台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党内非常重要的法规,其地位仅次于党章。围绕《准则》和《条例》还会制定一系列规则、规定、办法和细则,这将使对党员的管理更加严格和规范。围绕党的建设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和完善,六中全会正是未来党的建设的一次大布局。

  (作者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