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装备制造引领国际产能合作
2016年12月02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2日第1101期 作者:李新忠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并迅速取得成果的原因所在。截至2015年底,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存量达1072.6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17.1%;通过项目对接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77个产业园区或制造基地,年产值超过200亿美元。其中,以中国中车轨道交通装备的国际化创新路径为代表,“一带一路”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装备制造、技术、标准、品牌和服务的国际化步伐。

  中国中车:国际产能合作的先行者

  中国中车东盟制造基地的前身为马来西亚中国南车株机公司,2013年4月9日奠基动工,2015年7月9日正式建成投产。2015年6月1日,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强强联合,重组后形成中国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而后,中国中车整合优质资源,强化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核心要素,扩大了中国中车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并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

  中国中车基于创新驱动战略,以“产品+技术+资本+服务”一体化的模式运营东盟制造基地,使得马来西亚一跃成为东盟首个具有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制造能力的国家。目前,东盟制造基地具备年产100辆电力机车、内燃机车、电动车组、地铁车辆、轻轨车辆等装备,以及150辆轨道车辆的修理能力,已获得城际动车组、轻轨列车、维保项目共6个项目订单,总金额约达100亿人民币,基地员工本地化率高达90%,推动了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成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典范。

  中国中车最初的国际化历程是基于单一产品输出的经营模式,相当于价值链代工制造环节,产品附加值低。但伴随着国内近20年轨道交通装备的高速发展,中国中车通过引进技术,加大创新投入,实现了消化吸收再创新,显著提高了装备制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迅速从生产制造商向研发设计供应商、关键零部件供应商、销售服务商延伸和转变,成功嵌入了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目前,中国中车在轨道交通装备价值链的多个关键制造环节,拥有世界领先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整车集成与关键部件、列车通信与信号系统、电气控制与工程机械、电气系统集成、发电装备与关键部件、变流与控制、车载控制与诊断、电力电子器件、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列车运行控制等领域。

  中国中车重组后,在技术创新、装备制造、研发设计等方面能力的跃升,使其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优势,为自有品牌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中国中车紧抓“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实施多元协同的国际化战略,向轨道交通的相关配套产业延伸,多家子公司集群出海进驻东盟制造基地,发挥产业的集聚优势,实现了轨道交通装备相关技术、标准、服务全价值链“走出去”的战略目标。通过东盟制造基地建设,中国中车带动了国内相关配套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了风电装备、光伏发电、新型材料、智能装备、工程机械、软件信息、环保产业等相关配套产业的集群出海。

  正是中国中车通过突破性技术创新,凭借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牢牢控制了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成功实现了对全球价值链的重构,打破了宠巴迪、西门子、阿尔斯通等世界知名机车制造商对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的垄断,甚至在列车信号系统、新型材料、高端装备、发电装备等多项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了超越,一跃成为轨道交通装备的全球领导型企业。

  创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拓展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广度与深度,是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关键。根据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治理特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化企业应结合自身在研发与设计、生产制造、品牌与标准、营销与服务等价值创造环节的竞争优势,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在沿线国家创立制造基地和产业园区,构建中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的生产网络等方式,形成产业的集聚优势和规模优势,从而达到中国企业与沿线国家企业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创新发展。

  培育全球领导型企业,引领国际产能合作。在与其他价值创造环节的企业之间形成的价值链中,全球领导型企业处于金字塔型分工网络关系的顶端,是市场中占有核心要素的价值链治理者,并通过制定生产规则与标准来协调和组织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因此,培育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全球领导型企业,可以促进其与国内上、下游企业对接,并带动相关企业实现基于工艺流程、产品、功能和价值链的升级。

  加速企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倡导绿色发展。中国企业在价值链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不能以牺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为代价,要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政府正在与沿线国家合作,依据国内环境标准、东道国环境标准、国际环境标准,制定“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宣言和绿色发展标准,这必将赢得沿线国家与市场的积极响应。

  带动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与国际分工的细化,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企业通过释放相关生产要素,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和品牌制造能力,创新企业发展路径,发展新兴产业,将生产经营活动转移到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新产业领域中进行价值创造活动,实现价值链的整体升级。在市场中占有核心要素和竞争优势的垄断企业或领导型企业,通过把握市场机遇、积极拓展新产业链,创新价值链的治理机制,强化对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核心要素的占有,实现新价值链的高端嵌入,并通过在新价值链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动,带动中小企业的集群出海,促进价值链的技术标准、生产制造、品牌制造、生产服务整体“走出去”,实现价值链的跳跃升级。

  在价值链整体“走出去”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是重要保障,应注重装备制造“走出去”带动生产性服务“走出去”,积极探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创新模式,加强金融机构与沿线各国金融保险与监管机构的合作。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的建立,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对接和产能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持路径,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建设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新尝试。在“一带一路”沿线,还可以通过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境外保险中心等,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支持相关企业在沿线国家发行股票与债券,降低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等。

  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质上是以“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基本原则,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发展理念,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引领国际产能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具有技术领先与竞争力的优质产能,让沿线各国人民更快地享受经济现代化的成果,实现中国装备制造、品牌、技术标准和生产性服务整体“走出去”的企业国际化新路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常态下国内外产业关联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5BJY07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