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认同的基石
2016年06月24日 07: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24日第993期 作者:汪方华 张曦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涵盖40亿人口、惠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纪性重大决策,也是需要动员丝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诸多有利因素才可能共襄盛举的宏大国际合作工程。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泉州、广州、宁波、南京四个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港口城市。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充分发挥闽粤浙琼桂数省的外向经济优势,推动对外贸易和产业合作,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新愿景。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贯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致力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符合丝路沿线各方根本利益,为各国探寻区域一体化和区域治理新机制绘制了新蓝图,因此得到沿线各国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海峡两岸同胞之间相存相依的关系,也适用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意愿。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各国的经济发展步调,中国适时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不仅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推力和动力,而且有着清晰的路径。亚投行的成立、丝路基金的设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资金上的强力支撑。

  但是,涵盖东亚、东盟、中亚、南亚、西亚和中东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不仅是经济问题和发展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一个认同问题。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着6000多万华侨,东南亚占据了一半多。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建设中,华侨都积极参与,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一代华侨在语言和文化习俗等方面虽有弱化的趋势,但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

  港台同胞的认同感是三个同心圆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认同感最强的部分。他们在所居国的“群体接触传播”中承担着展示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的使命。香港地区的客家文化、台湾地区的闽南文化在大陆有着深厚的根基,完全能形成根深叶茂的文化共同体。香港有着发达的金融业和传媒业,大量来自国外的金融从业者、商务人士聚居,又有毗邻深圳的地缘优势,能发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政策的窗口作用。台湾企业主在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大量存在,又有菲佣和来自东南亚地区的劳工,在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处在最外围的非洲和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同感近些年有很大提高,尤其是在2000年开始设立中非合作论坛和2007年启动中欧PCA谈判后,各国纷纷与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发展国际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增强认同感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部分,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是建立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中国认同的基础上。2011年1月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中国形象宣传片是对外传播的一个里程碑,但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国是一个后来者,在大多数外国人眼中,依然有着神秘性。单就从中文来说,当前也没有形成亚洲国家疯狂学汉语的潮流,甚至也没有类似于“哈日”、“哈韩”那样主动接受中国文化的青年群体。当前,增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同感还是一个难题。

  对于国际传播的认识,我们有误区,传播与宣传混淆,甚至把国际传播等同于宣传。国际传播,是一种信息、资讯的传递,通过交流、对话,形成对他国较为完整、真实的认识,从而建立认同,搭建合作平台。这意味着,境外民众一方面需要通过《美丽中国》这样的大制作来认识中国之美;另一方面,又需要海量信息来触摸中国的完整形象以及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政策和中国民众当下所思所想所愿,求同存异,互信互助,协力发展。

  需要完善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积极推动民间交流。群际接触传播理论证明,身体力行建立的认知才可靠、坚固。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相互认知逐渐清晰,认同感趋强。全球妈祖祭典、客家歌曲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龙舟大赛、世界闽商大会、海峡论坛等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华人族群的认同感。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文化遗迹,设计之都深圳的活力,苏杭金陵的古都情致、海纳百川、温文尔雅的文化魅力等都是增强认同感的现实基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众对华认知也需要政策调整、加大支持力度。简化来华签证办理程序以及推动学子之间的交流、民间组织间的互访都是可行之策。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走强,民众出国旅游热情高涨,文明和礼节也成为国外民众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

  我们还要进一步调整自信、开放的心态和与时俱进的观念。新媒体对认同感的作用不断增强,社交工具、互联网应用都是增强认同的手段和工具之一。如果加强立法、依法管理,那么这些工具就能产生积极作用。消弭差异、异中求同、增进互信、共同发展。把传统在国际传播中争夺话语权的理念,调整为资讯信息传输、相互尊重、加强认知的理念,求同存异,与人为善,谋求共赢。交往之中讲常识,根据基本事实作出基本判断,在当前国际传播过程中是一个亟须重视并遵守的准则。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全球性战略,是国家和地区之间合作的战略,以诚待人,互信互助,最终达到共谋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惠及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是海洋文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加强这些国家地区民众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就是整个战略成功的基石。首先是港澳台地区和大陆民众之间的互信互爱,然后共同作为一个有机族群,共同传播中华文化,凝聚全球6000多万华侨之间的共识,又以此为根基,增强各国民众对中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同感。坚持“亲、诚、惠、容”的四字箴言,增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众的认同感从而凝聚共识是整个战略成功的基石。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福建省文化产业研究和策划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