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史观克服“元史学”理论弱点
2016年06月03日 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3日第980期 作者:王成军 刘星星

  “元史学”是近现代西方历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元史学”的观念来看,现代史学的诸多问题都是由于对“元史学”的不同建构和理解造成的,所以,探讨“元史学”的理论观念对于历史学科本身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此应该如何认识呢?

  科学哲学与史学融合的成果

  “元史学”不仅是西方史学进步和深入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科学哲学角度来看,众多的现代科学门类,如数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等,实质上都是一门关于其研究对象的对象理论,是对象科学。而与此相对应,如我国史学理论家朱本源先生指出的,如果在这门学科中,以其理论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涉及该学科研究对象(比如数学,只研究数论或集论的逻辑结构而不涉及数和集)的学问就是一门“元科学”或“元理论”。

  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包含着对象理论和元理论两大部分。以此为据,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逻辑经验主义者把他们对自然科学元理论研究的兴趣,转移到历史科学之中,由此而形成所谓“批判的历史哲学”,或称为“分析的历史哲学”的理论。这一历史哲学理论,其兴趣在于探究历史知识的基础和理论结构、历史的理解与解释、一般规律和因果关系在历史中的作用、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等问题,并依此来对历史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而不涉及具体的历史事实本身的诸多问题。显然,用“元史学”理论对历史学进行反思无疑会加深对历史本身的认识。

  两大类型前后相继

  根据英国历史哲学家沃尔什的观点,以19世纪末为界,“元史学”大致可以分为前后相继的两大类型——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思辨的历史哲学的突出特征是从整个世界和人类的角度来把握世界的内容和趋向。黑格尔是这一“元史学”的最著名代表。黑格尔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作为方法论来研究世界历史,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其核心思想是理性这一概念,即他所说的,“‘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个合理的过程”。

  在黑格尔之后,西方的历史哲学出现较大发展,并在世界历史研究方面取得许多成绩。正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由思辨哲学向分析哲学的转变进程。这种转变所伴随着的就是对传统理性主义历史学的反思,由此开始了现代史学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意大利历史理论家克罗齐就认为,现代历史学发展的结果必然伴随着传统本体论意义的历史哲学的解体,“连同其它先验的概念和形式”。当然,在克罗齐看来,之后人们所使用的“历史哲学”这一名词的含义已和其原义大不相同了,这时的“历史哲学”的含义乃是历史学的理论,其研究对象则是历史认识论。因此,现代西方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元史学”是与历史认识论相联系,着重发展了人们的主观动机和认识历史的途径。

  破解“元史学”理论困惑

  “元史学”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而“元史学”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元史学”理论虽然有其突出的理论价值,但由于自身固有的内在矛盾,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其建立在西方文化轨迹上的弱点,即历史的存在不是从历史本身得到依据,而是有意无意地从哲学中加以寻求。正是如此,现代西方史学的突出特征是偏重于人的精神观念和个体的思维,而对个体思维的精神观念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真实而丰富的历史内容加以淡化,终使“元史学”难以具有真实的社会历史内容,只能沦为形式的或抽象的概念。

  显然,从当代西方史学的进程来看,后现代主义史学“解构”和“重构”所产生的后果不仅彻底否定了历史的客观基础,而且也使得历史的主观认识支离破碎,又使得西方的后现代史学无立足之地。因此,如何将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的主观性有机统一起来,对于西方史学理论家而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理论障碍。

  现代科技发展早已证明了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联系的辩证发展进程,而建立在这一真实历史基础之上的历史观念,是能够能动地反映其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的。这一历史观念对于“元史学”而言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元史学”理论成果来源于现实的发展本身,因而它与历史进程不能截然对立,因此“元史学”必须要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另一方面,人们的思维具有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力,因此,它与人们的历史认识论紧密相关。当然,这种历史认识的成果可以分为若干层次,但其内部必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显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用历史的逻辑和辩证的方法来探讨“元史学”理论,不仅是克服“元史学”理论弱点的基本途径,而且也是西方历史学发展的方向。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