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术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2016年04月15日 07: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15日第946期 作者:孙光圻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伟大通道,是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与征服海洋的实践产物。“海上丝绸之路”的沿革轨迹,无疑受到多种时代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航海技术。历史上中国人之所以能航行在“海上丝绸之路”,正是由于我们掌握了远洋航行所必需的航海技术。

  汉代以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

  西汉张骞通西域,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后,中国航海者开辟了第一条印度远洋航路,亦即沿岸航行性质的、以南亚为中介的、间接通达的“海上丝绸之路”。而另一条连接西亚与南亚的航路则是在公元47年,由亚历山大海员希帕勒斯开辟的。在东西方航海者的共同努力下,“海上丝绸之路”终于诞生了。

  汉代中国人之所以能踏开“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在于掌握了以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虽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并无明言季风航海,但从汉代有关的航期表中,仍可见端倪。据《汉书》西汉元鼎五年(前112年)与元鼎六年(前111年)遣水师攻南越王与东越王之记载可知,楼船循海南下,均值盛行偏北季风的秋冬之期。故可推测,中国航海者进入“海上丝绸之路”时,必以冬十一月前后为宜。海船由此举帆,经过五个月,约在次年四月航行至都元国。其后四个月,出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东岸北上,正好趁夏季南风前进,从邑卢没国(今缅甸的勃固)到谌离国(今缅甸的悉利)的二十余天,依然一路顺风。及至秋冬降临,海船正好再趁印度洋东北季风,沿孟加拉湾向西南航行两个月,而达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附近)。

  隋唐丰富的地文航海知识与娴熟的远洋季风航海术

  汉代以后,由于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仍趋频繁,所以中国航技水平得以继续提高,表现为:其一,在风帆操纵上,已能利用不同风向的“打偏”与“掉戗”技术;其二,对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利用率大为提高;其三,具有早期航路指南意义的叙述性文字日益丰富。航技的进步,为中国航海者从沿岸航行到近海航行,准备了必要条件。南朝刘宋时期,中国海员掌握了从安息国(在今波斯湾地区)到斯诃条国(今斯里兰卡)的两万里海湾航路,开辟了近海航行性质的、直接通达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中外交往繁盛和科技进步,中国海员的航海技术又有了进一步提高。一方面远洋地文知识与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愈趋丰富;另一方面,对远洋季风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也愈趋娴熟,比如从贾耽记载的“广州通海夷道”中可以看到,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续航,循阿拉伯海东北岸驶达波斯湾的乌剌国(今奥波拉),仅需37天,则此行必在冬末春初进行,因其时东北季风平和,且海流呈逆时针方向,对航行十分有利。

  宋元全天候磁罗盘导航和大洋天文定位技术

  宋元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盛时代。在这四个世纪中,中国海员开辟了横渡印度洋的航路,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巴兹尔·戴维逊所说,“十二世纪前后,中国船就技术上来讲,已经能够航行到任何船只所能到达的地方去了。”宋元航海技术的内涵非常丰富,诸如航海地理视野的开阔,地文定位技术的深化,叙述性航路指南的成熟,航用海图的使用等,但最重要的则是全天候磁罗盘导航和大洋天文定位技术。

  北宋朱彧在宣和元年(1119)所著的《萍洲可谈》中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人类利用指南针进行海上导航的最早文献记载。指南针一开始仅作为阴晦天气使用的辅助性导航仪器。但随着它在航行中展示出来的全天候测向的优点,很快就成为海员手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导航仪器。随着航迹推算对测向定量化的要求,单纯的“揆南北”的“指南浮针”与由天干、地支组成的二十四向方位盘组合起来,演进成“针盘”。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从一地航行到另一地的转向针位点集合技术,形成了“定向行船”所“唯凭”的“针路”,即航路指南。与此同时,中国海员还掌握了通过观测天体(特别是北极星)的高度,来判定船的地理位置(主要是南北位移)的天文定位技术,从而使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了关键性的修正。

  宋元时海员测量天体高度的工具主要是“望斗”和量天尺。正是凭借磁罗盘定量测向技术与量天尺定位技术,中国海员将“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路质量提高到新的历史水准。

  明初以《郑和航海图》为代表的优秀航海术

  明初,郑和航海术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到一个空前辉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郑和航海术内涵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集航用海图与航路指南于一身的《郑和航海图》上。

  其一,在地文航海上,它不但对广大的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航区有具体的地理位置指示及对景写实描绘,而且对沿途的导航物与碍航物,如山峰、岛屿、浅滩、礁岩、港口等进行了标识,图中还出现了具有航迹推算与修正技术意义的针路系统。这种针路技术,以磁罗盘定航向,以更数定航程,预先考虑了航区的风、流压差等位移因素,使针划航迹与实际航迹相吻合,展示了中国传统航迹推算技术的特色。

  其二,在天文航海上,主动汲取其他航海者的先进仪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据附录在《郑和航海图》中的四幅过洋牵星图来看,郑和船队已经掌握了纵横印度洋的最新天文航法。

  依托郑和航海术,中国航海者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取得了全面的进展:一是开辟了历史上航程最长的远洋航路,西北方向上直达波斯湾、阿拉伯海与红海,西南方向上越过赤道,进入东非的南半球水域;二是建立了多点纵横交叉的综合性远洋航路网络;三是将横渡印度洋航路增至七条,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作者系大连海事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