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的航海范围不及郑和下西洋
2016年04月15日 07: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15日第946期 作者:李新烽

  郑和七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航海壮举,早已被举世公认,然而最近竟有人认为“郑和的历次航海并没有突破阿拉伯人的航海范围”。这种观点随意颠覆了郑和航海的伟大成就,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歪曲。

  众所周知,航海的目的决定了其目的地,同时也决定了航海范围。在西欧中世纪,即郑和航海时代,阿拉伯和中国虽然均为世界上的航海强国,但航海目的并不相同,前者主要为商业,后者则是为政治,这就决定了两者的航海范围大小不同。

  7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击败拜占廷帝国和波斯帝国萨珊王朝,进而控制了整个中东地区,中东成为横贯欧亚大陆的商路枢纽——既有通往黑海和叙利亚各港口的陆路,又有穿过红海和波斯湾的水路——为阿拉伯人发展海上交通创造了便利条件。阿拉伯人重商,他们航海的目的地都是商业贸易比较繁荣的地方。而在中世纪,这些地方主要是印度、东南亚和中国,因此当时阿拉伯人航海的范围是:渡过阿拉伯海,到印度西南部沿海各商业港口,如卡利卡特、柯钦(柯枝)、奎隆(大葛兰、小葛兰)等地,再继续南下,到斯里兰卡(锡兰)。而阿拉伯人最后到达的范围,正如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所说:“穆斯林商人继续航行,从印度和锡兰到达马来亚沿海的卡拉巴尔(吉打),由此,一部分人南下,到达苏门答腊和爪哇,另一部分人则穿过马六甲海峡,然后北上,抵达中国南方的坎富(广州)。”阿拉伯商人和船队为什么把自己往东方的航海范围局限于印度、斯里兰卡、卡拉巴尔、马六甲、苏门答腊、爪哇,最远到中国为止呢?斯塔夫里阿诺斯解释道:“穆斯林商人的通常计划是:九、十月份离开波斯湾,乘东北季风航抵印度和马来亚,再及时赶到中国海域,乘南季风航达广州。在广州度过夏季,然后乘东北季风返回马六甲海峡,穿过孟加拉湾,次年初夏回到波斯湾——来回航程耗时一年半。”利用季风开展东西方贸易是阿拉伯人的传统,也是阿拉伯人的最大航行特点。他们由此制定的航海计划,决定了其东来航海的范围一般最南到达苏门答腊和爪哇,最北到达中国。而他们往西航海的范围,则是到达北非沿岸,再由北非南下到达东非沿岸。

  与阿拉伯人基于商业贸易的航海目的截然相反,郑和航海的目的是“宣德化而柔远人也”。根据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的指导思想,其在海外“宣德化而柔远人”的范围,“当如天地之大,无不覆载”,根本不局限于到那些具有较大商业利益的地方,而是“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

  在明代因郑和航海所至,受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而与中国相联系的国家,据明清两代学者的记载,多寡不一,最少20国,最多达98国,如《明史·外国传》记载为42国,可见郑和航海范围之广大。在与中国有联系的90多个沿海国家和地区中,主要的国家有40余个,其中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是郑和航海所至而阿拉伯人未曾涉足的,如渤泥(今文莱)、苏禄(今菲律宾的苏禄群岛)等。在郑和下西洋近百年之后,受欧洲人东来的影响,阿拉伯人的航迹才到达菲律宾群岛。此外,郑和航海的范围还曾扩大到澳洲沿岸。按《郑和航海图》所示,航路由爪哇、吉利闷(今帝汶岛)可延伸至澳洲及马达加斯加;在苏门答腊岛以南,一条没有标注的重要航线下面,画有一大片陆地,陆地上标绘有若干无名的山脉。这片未名陆地的边缘线两端,均中断在图页下脚,没有画完,说明下面隐藏着的即是郑和船队尚未探明的地域。这片陆地在图中所占部分相当大,其形态与该图非洲部分相似。从《郑和航海图》的绘图手法和一般原则来看,这片陆地的面积相当大,也正是由于它的面积太大,以致当时郑和船队未能将它环航一周,确认其具体形状和大小。而在苏门答腊岛东南海域,距郑和船队常年活动的苏门答腊、爪哇岛最近的大陆,唯有澳洲符合这一条件。绘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的《郑和航海图》,赫然出现这片神秘的大陆,正反映了郑和航海过程中,自满剌加东航的分  ,又向东南越过赤道,在爪哇岛东南海域进行探索,并曾到达澳洲的情形。

  在非洲海域,阿拉伯人也是出于商业目的,其航海范围局限在北非和东非可以开展商业活动的地区。郑和航海则凡有人家的地方都视为航海的标识。1459年,即郑和船队停航26年以后,在欧洲地图绘制专家弗拉·毛罗的世界地图上有两段注记提到,从印度启航的中国帆船在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期间(1421年以后),曾进入南非海域,甚至到达好望角附近。

  由于郑和航海档案今已不存,还有一些郑和航海所到之地,见于海外资料。如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德勃雷所著《海外华人》一书,记载了郑和船队五千官兵遭遇海盗,在婆罗洲北岸登陆的情形。“他们受着季风的威胁,船只遭到破坏,于是这一部分的五千人不得不在荒凉的海滩上停留了几个月。”在这期间,他们曾向当地居民们学会采集燕窝,做成汤吃,“以便调剂部队的食物”,还采集许多燕窝带回国内。这五千官兵所登陆的婆罗洲北岸某地,也是阿拉伯人航海范围之外的地方。同时,由于郑和航海范围极其广大,持续时间又长,航行过程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由此到过的一些未知地区,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但这些地点迄今还没有被考证出究竟是在何处,显然阿拉伯人航海未曾涉足这些地方。

  不但在郑和航海之际,而且在明代之前,中国在航海上的综合实力就是领先于阿拉伯人的,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郑和航海时代。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指出的那样:“12世纪末,中国人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蒙古人征服中国建立元朝(1279—1368年)后,中国的船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和印度港口。明朝(1368—1644年)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15世纪初短暂而辉煌地主宰了太平洋和印度洋。1405—1433年,宦官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规模和成就均史无前例。”

  “遍历东西洋”的郑和航海,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范围,实属多种因素使然:其一,郑和航海主要出自政治目的是根本原因。其二,郑和航海不仅规模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前后七次大规模航海跨越28年,其中有六次是不间断进行的。其三,郑和船队采取了大  和分  分头活动的方式,加之当时世界领先的航海技术,使郑和航海具有了充分的海上航行自由,其航海就更具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所有这些因素皆有利于不断扩大航海范围,为同时代的阿拉伯人所不具备。因此,郑和航海的范围超过阿拉伯人也就成为必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