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中国道路 实现民族复兴
2015年12月04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4日第859期 作者:浦兴祖

  研讨“中国道路”问题,应准确地把握研究与讨论对象的内涵与特征。在当今理论界,虽说已概括出中国道路的一些理论“特征”,却很难从现实性上阐明这条道路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若从“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有效创造“中国奇迹”、继续坚持“中国道路”之间的关系维度出发,深入研讨“中国道路”,不仅有助于揭示其内在特征,而且将深化关于“中国道路”其他问题的研究。

  “中国道路”具有“社会主义道路”的广义特征

  “中国道路”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到底应该是“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是由《乌托邦》、《太阳城》等著作提出的一种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是对“以资本为主义”而导致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的直接否定。其要义与特征,可理解为“以整个社会为主义”,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幸福为主义(主张)。中国道路作为社会主义道路,自然应当具备“社会主义”思想的一般特征。

  随着历史的演进,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思想分为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流派。不言而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宣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中的“社会主义”均不是其他“社会主义”,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只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用“以整个社会为主义”的社会主义取代“以资本为主义”的资本主义,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幸福。由此可以看出,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人民拥有共同财产、共同利益与共同意志。以“公有制为主体”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道路”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道路

  寻找符合本国国情道路的过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后,逐步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受国家发展的重大历史和现实考验后,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开创了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事业进程这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由单一的公有制逐步走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由单一的按劳分配逐步走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由计划经济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都有别于“苏联模式”影响下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

  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时,坚持与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确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推行了特别行政区制度。这些都有别于“苏联模式”影响下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

  所谓“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具备“(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共同特征的前提下,进一步具备适合中国国情的独创性特征(中国特色)。正是这些独创性特征(中国特色),使“中国道路”不仅有别于资本主义道路等,也有别于“苏联模式”影响下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道路”特征与“中国奇迹”创造

  “中国奇迹”的出现,主要是得益于独特的“中国道路”诸多特征的有效匹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更是“中国道路”最为鲜明的特征。从资源配置方式上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特征,不仅解决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姓资姓社”的问题,而且有效解决了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相互匹配的问题。从国家政治大局看,这一经济制度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最大程度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统领作用,而且巩固和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政治渠道,为“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实现,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支撑。

  坚持“中国道路”有赖于道路特征的坚守与完善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政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坚持“中国道路”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体来说就是:一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党始终要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巩固与扩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始终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全面及时地了解、分析与整合多样化的民意,坚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二要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作敢为,要在民主、法治的框架内行事,处理好个人权力与集体领导的关系;三要按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正确理解“什么是党的领导与执政?怎样实现党的领导与执政?”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而不是“包揽全局、替代各方”。理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各项制度之间的关系,协调各方利益,充分保障行政主体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全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追求中国繁荣富强的夙愿和期盼,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践也必将证明,只有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