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国史研究的新发展
2015年10月30日 07: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30日第834期 作者:曹守亮

  近年来,中共党史、国史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种研究范式和理论话语均不断推出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党史、国史研究的新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为厘清党史与国史关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空间。

  第一,需要增强党史、国史工作者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发展意识的自觉性。对党史与国史关系问题的关注还主要集中在国史研究领域,党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趣和热情。不少党史研究者还是抱着“先占即为所有”的原则,在自己心目中的“党史”疆域任意驰骋,探讨各式各样的问题,包括党史研究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地位问题。有关党史学科性质问题的讨论,在笔者看来,此前的讨论在相当大的层面上呈现出就事论事的局限,而没有很好地就党史与相关学科模糊之处作深入系统的探讨,党史与国史的关系也属于此类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加强以党史学科与国史学科建设为背景的党史和国史关系的研究,可能会得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认识。

  第二,需要从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党史与国史研究的关系问题。学界一直对党史研究与国史研究关系存在着否定国史研究必要性的观点。有学者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史与国史的同一性,进而否定了划分两个学科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主要任务就是领导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这时期党史和国史从根本上说是一回事。”更有学者以“中共党史也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再把当代史作为一个单独学科来对待似乎没有必要”,来否定国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尽管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从学理上厘清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从党史与国史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看,概括出两个学科的关系也是可能的、可行的。但当下有的学者仍然将共和国史研究作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部分来看待,这也表明党史研究与国史研究关系研究仍然需要从学科建设的高度继续加大力度向前推进。

  第三,从学界的理论探讨和编撰实践看,国史与党史的区分已经由从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等方面的讨论变成向编撰形态和理论支撑等领域的探讨。一个时期以来,学界倡导以社会史研究成果丰富国史编撰的呼声非常强烈,社会史被认为是区分党史与国史研究的最鲜明的标志。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是国史(即中国当代史)的分支史,是与国史中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部分相并列的社会方面的历史,是国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代社会史不但以其对社会层面历史研究的独特范畴拓宽了国史研究的领域,而且丰富鲜活的史料和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关注也为国史研究填充了血肉”。还有的学者和研究机构提出了“国史中的社会史”的理念,进而要构建一个比较成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学界已经取得的当代社会史研究成果的大量吸收和发掘,构成了这部书的鲜明特色,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对这一研究和编撰理念和路径的首肯。

  第四,史学界在继承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关于社会史是整体史的理念基础上,作出了大胆的富有开拓性的理论探索与编纂尝试。20世纪90年代,史学界出现过以社会史的方法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想法。2011年12月,张静如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当代社会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标志着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正在走向深入。该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整体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以新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变动为骨架和脉络,将人口家庭、社会组织、阶级阶层等社会主体的变动,社会结构、社会保障和社会问题的变迁,以及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编次论述,是宏观社会史编纂的一次有益尝试。之后,张静如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了当代社会史与国史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当代社会史与国史在研究对象上的同一性问题。两者仅是取舍、重点和结构不同而已。当代社会史各个部分、领域的平衡性与国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性,以及社会生活的点缀性构成了两者最为明显且最为根本的区别。这表明《中国当代社会史》一书与此前的当代社会史论著有重大不同,它已是试图反映新中国60多年社会变迁的整体史论著。这预示着当代社会史研究向唯物史观旨趣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路的回归,是在国史编撰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新道路。很显然,对于社会史理论和成果的借鉴、吸收与融合,正日益成为国史研究领域颇具理论性和创新性的学术增长点。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