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2015年10月30日 07: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30日第834期 作者:房小捷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于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向彻底的新唯物主义者转变的节点时期,是一部立于门槛之上的经典作品。马克思在这份手稿中再次提出并予以重新解释的“对象性关系”概念,为人类史与自然史的真正结合,为我们开展人与自然之间社会历史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初的理论基石。承认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将对象性关系的视域纳入环境史研究之中,有助于我们在自然—历史一体化的新认知图式中更加客观地、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并推动实际的环境保护运动。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已经为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所证明。从环境问题的历史发生上看,实践桥梁下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再结合,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对象性关系”。从人类的历史实践看,处于对象性关系中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从来就有,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萌生、确立、转型与危机等阶段,并正在经历艰难的更生与和解阶段。

  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萌生阶段自人类诞生起延续至原始社会末期,涵盖史前文明的绝大部分时期。自原始社会末期农业和畜牧业诞生起,直到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统治地位之前,是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确立的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开始进入全面的转型和危机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从自身内部制造出了自我否定的力量,也为人与自然关系的革命性转变孕育了社会基础。面对资本主义无法逃避的社会和生态危机,20世纪的一系列社会主义试验力图在否定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为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开辟道路,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艰难而备受挫折的更生与和解阶段。

  从环境问题的发生和演变历史上看,环境问题往往根植于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不论是离开人的解放运动去追求自然的解放,还是离开自然的解放去追求人的解放,都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将争取社会进步的运动和保护生存家园的运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为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开辟道路。

  在环境史领域,面对以“环境衰败主义”和“单纯技术观点”为代表的种种历史虚无主义论述,我们决不能像“环境衰败主义”论者那样,一头扎进脱离人类具体需要和历史可能的“社会批判”中去,更不能将环境问题“去政治化”、“去历史化”,试图用纯粹的“技术解释”,来掩盖环境问题背后深刻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甚至为不合理的国际环境秩序辩护。

  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历史学工作者,应当承认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性,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充分挖掘当前环境问题的历史由来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要达此目的,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充分注意到自然史和人类史之间的不可分割性,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分析更新的环境史认知图式;第二,充分注意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评说历史的当下人的利益所系和立场所在,避免抽掉了具体的人和当下任务的抽象空洞的道德评判;第三,应当具备自然、技术、社会一体化的视角,在研究中尊重、反映和维护人类文明和价值的多样性,积极开展跨领域的综合性考察。

  总而言之,只有抓住了环境问题的社会历史性,才可能从环境史研究中得出带有科学规律性和现实指导性的结论,并在对历史的回溯中探索现实问题的出路,进而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变革,为争取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斗争作出新的理论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