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经济发展合力构建美丽中国
2014年09月26日 07: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6日第65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英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要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区域特征明显的国家,区域是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的载体和关键。正如学者陈劭锋所说,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正如学者张可云所说,生态问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涉及跨行政区问题和区际关系协调。显而易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合力,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区域经济怎样合力建设美丽中国?围绕这个问题,我们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为题,策划了本组文章。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的过程。如何才能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为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沈满洪认为,粗放型经济存在的根本,在于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同时,由于技术水平约束,绿色经济型的项目比重还很小,私人在其中的收益往往小于社会收益。陈劭锋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管理体制机制、生态文明意识等多方因素制约。这说明,建设美丽中国,既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也需要多管齐下,八方用力。它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于世界。

  怎样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学者邓宏兵认为,那就是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沈满洪则建议,构建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和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构成制度体系,进行利益引导,使得人们主动投入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中来。

  陈劭锋建议,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特点,加强战略规划。创新制度安排,推动建立长效机制。具体如:完善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投资绿色创新,提高绿色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型;开展试点示范,积累实践经验;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文化等。

  围绕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经验,本策划邀请三位学者分别从中三角、长三角、珠三角的现状进行了阐述。秦尊文认为,正在打造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发展,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山”、“水”优势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低碳、清洁生产,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生态化,实现“绿色崛起”。关于对外开放较早的珠三角,覃成林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其转型的硬约束。他总结了珠三角在近些年探索出来的几条路径。上海崇明岛生态岛建设是进行较早也取得了相当成效的示范区,曾刚总结了崇明岛的经验,以期对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成金华建议,不同地区要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符合国情区情、区域之间相互支持、有比较优势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他举例说,东部地区要结合地区发展的交通运输、产业和技术优势,西部地区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优势。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区域绿色经济的合力发展,一定会让我们的祖国春意满园。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