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社会传播新场景
2020年03月27日 01: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27日第1895期 作者:

  编者按: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伴随着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实践,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也必然引发中国社会的传播创新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传播新场景,更好地展示中国人民越来越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本期特别策划邀请相关专家畅谈中国社会传播创新的动力源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的各类传播新场景、传播及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新动能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深刻变革,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中国现代性的重新追问和重新书写,这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当代中国新型现代性、新型现代化的概念和理论。贯穿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灵魂与核心,在于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新型现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来科学设计指标体系。


  互联网的兴起在全球公共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传统的传播模式被颠覆,新的传播理念蜂拥而至,新的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的创新发展总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同时也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需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也需要加强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民族文化道德修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得到进一步弘扬。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传播新格局的构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目前,互联网社会形态已经发生质的飞跃,中国社会结构也正值深刻转型,我们由此进入全面小康建设的深水区以及社会治理的深刻变革期。今天的社会基层不仅仅是村镇街道,更是网络社区;今天的社会治理,也不仅仅是现实治理,更是线上线下的融合治理。


  伴随网络和传媒新技术对社会各个场景的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极大改变。急剧增长的网络手机群体正成为中国社会技术使用和传播实践的主体。新技术不再仅仅是人们获知信息和触摸世界的手段与方式,更让个体在网络平台中得以发掘出自我的一番天地。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和国家根本任务,据此,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的使命不懈追求。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如何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社会传播的新场景相对接,这是一个关乎国家目标实现与路径选择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坚定实施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媒介化社会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媒介生态的持续转换,正在推动处于历史—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传播进入新场景。例如,总体社会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对信息的需求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受众、物体和“关系”进入社会传播场域,大数据、区块链、5G等技术应用推动传播速度、深度和效率提升,中国社会内部及其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等。这种新场景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一部分,亦是其表征。在这个创新驱动的时代,社会传播新场景孕育并呼唤传播创新,而受众正在成长为社会传播创新的动力。


  移动传播(mobile communication)是指基于移动媒体的传播。移动媒体则是指个人的、用户控制的便携式交互平台,能接入互联网,可实现用户之间、用户与网络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从硬件上讲,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可穿戴设备的创新是移动传播得以兴起的核心技术支撑;从软件上看,移动支付、融合媒体和社交网络等则是驱动移动传播拓展领域的主要动力。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