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
2019年04月12日 08: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12日第1672期 作者: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促进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不久前共同举办“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中国学术话语的关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推进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此刊发部分论文,以飨读者。 

  施旭: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涌现出一批优质的成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一些研究中存在西化倾向,自主性、民族性意识匮乏,公共性、实践性欠缺,解释力、传播力低下,更谈不上引领国际学界;另一方面,中国发展所形成的独特经验,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又呼唤中国社会科学抓住机遇,拓展创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新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如何反思过去、向前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战略性问题。  

  周嘉昕:关注理论范畴实践内涵 创新学术话语体系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基础构件是理论概念和学术范畴。理论概念和学术范畴,不仅构成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展开的直接环节,而且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实践内涵。关注理论范畴的实践内涵,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概念和学术范畴,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贯彻《意见》精神,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崇高使命和紧迫责任。

  赵光辉:形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中国学术话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的伟大实践需要用学术话语向世界传播,但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亟待提升。一些研究成果以西方学术话语衡量中国问题,分析中国现状,往往存在机械生硬的问题,既凸显出西方学术话语的强势地位,也反映出我们目前在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的学术话语,用中国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我们应打破西方学术话语霸权,不断提升中国学术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姜飞:国际传播呼唤新的知识生产 

  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的跨文化传播,包括其处境生态和问题意识,是中国学术话语国际传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2018年和2019年是非常独特的年份。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也是传播学介绍进入中国40周年;2019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政府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0周年。这些重大时间节点都和传播学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就是传播学被引进中国;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对于信息传递规律高度重视;伴随中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上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在信息传递领域政策和实践同步前行的结果。从学术视角来看,从传播学被介绍引入中国开始,它自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和结果,是需要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进行通盘审视的。遗憾的是,4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传播学无论从学科、学术、理论,还是从话语(包括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来看,似乎对应了两句话,一是“还没想好就出门了”,二是“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王琰:海外华文媒体的多元融合路径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讲话,他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随着“技术赋能”逐渐从浅滩涉入深水,媒体融合已迈向立体化、多层次、跨媒介和全球化发展的“深度融合”阶段。如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真正实现在内容、终端、渠道、人员等多个层面的深度融合,不断催化“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质变融合,已成为我们亟须深度思考和自觉践行的新时代课题。

  季芳芳:从国际发表状况透视中国学术话语国际传播 

  与国际传播领域存在的话语不平衡类似,东西方的学术话语影响力也存在差异。这不仅体现在学术话语的生产能力方面,也包括支撑学术发表、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机制方面。近些年,在外文学术期刊建设以及向国际社会推介国内学术研究成果方面,中国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近年来在学者当中较有影响力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这一项目设立于2010年,通过与圣智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等国外知名出版社合作,推动了中国学术著作的国际化。为此,本文试图从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论文发表这个角度来讨论学术话语的国际传播问题。

  胡安徽:提高学术质量 提升国际传播力  

  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精品影响国际学术界,提升中国学术话语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李永玖:立足新技术实践构建传播学话语体系  

  传播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过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制度与法规等。1982年,全国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确立了传播学研究的指导方针: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对国外传播学理论体系有了系统了解,但在自主创新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拓展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是传播学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王桂亭 黄文虎:构建中国符号学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符号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从以西方理论为主导到本土化意识凸显,再到自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学的演化进程。这一方面体现出中国符号学从理论借鉴到自我建构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日益增强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的自觉意识。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