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中国儿童文学的百年创作与研究
2018年08月17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17日第1517期 作者:

  编者按: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现代转型至今,中国儿童文学已有百年历史。一个世纪以来,不仅儿童文学原创及童书出版业绩骄人,相关理论批评及学科建设也展现出蓬勃生机。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专家讨论:从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发展、现当代转型及国际影响等角度,展现中国儿童文学百年创作与研究的历史成果,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与创新。

  李利芳:儿童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事业逐步进入黄金发展期,在原创及童书出版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与此同时,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及学科自身发展也开始面临一些挑战,存在众多需要系统建设与拓展的课题领域。对此,当代研究者一定要保持自觉的认识,既要有效整合儿童文学领域的学术力量,又需积极调动文学、哲学、美学、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科力量,加强儿童文学研究的队伍建设,以期全面推进重点问题的研究。

  杜传坤:观念与尺度——幼儿文学史建构论析

  幼儿文学的童年想象折射着现代文化精神,而从现代童年概念所透射出的对于“深度”“伦理”“人性”等现代文化精神的关切,具有文化警醒意义。幼儿文学对于童年文化的理解和表现,表征着一个时代和社会的文化精神。幼儿文学不是幼稚的文学,即使它表现幼稚,也不应该是幼稚地表现。它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传递并构建现代文明最具价值的文化精神,挑战被异化的现代文化精神,引领在消费时代迷失方向的现代文化精神。幼儿文学乃至儿童文学都应该有更为宏大高远的追求,才可能成为给小孩子写的“大文学”。

  吴其南:儿童文学——并非一味简单的“简单文学”

  在佩里·诺德曼的儿童文学理论中,有关儿童文学中存在一种隐藏的成人、多属双重文本的论述,最有创造性且最能给人以启发:“儿童文学文本的简单性只是其真相的一半,它们还有一个影子,一个无意识——对世界、对人的一种更复杂、更完整的理解,这种理解在简单的表面之外处于未被说出的状态,但又为那个表面提供了可理解性……儿童文学可被理解为通过参照一个未说出来但隐含着的复杂的成人知识集而进行交流的简单文学。”(佩里·诺德曼:《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徐文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姚苏平: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

  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儿童散文、儿童诗歌、寓言等体裁的创作态势不容乐观;在以图画书为代表的多媒介洪流中,儿童文学的定位和定力都准备不足;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队伍较为薄弱;尤其是许多年轻作家的文学素养欠缺、文化视野偏狭,严重影响了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后续发展。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应该在汲取中外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艺术营养的过程中,生成自己更具辨识度的艺术风格;在童年精神召唤下展现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自觉、创作自律与文化自信。

  吴翔宇:语言变革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

  中国儿童文学现代转型是在整个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在这一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是借助语言形态所表征的文本世界呈现出来的。在中国儿童文学演进的百年历程中,语言的形式、范畴、术语、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语言变迁的角度研究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有助于在语言“工具”和“思想”的框架内深入把握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发生发展的综合性力量,进而为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理论资源。

  王黎君:中国儿童文学的战争母题

  人类历史的演进,难免裹挟着战争的阴霾,使之成为特定时期儿童生存的现实背景,或者作为历史的一个部分浮现在现实的记忆里,构成了儿童生活和阅读的内容。《铁丝网上的小花》《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乡》《欧先生的大提琴》《敌人》等都是以战争为书写母题的经典图画书。在这些图画书中,作者透过图文的叙事,透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展示战争带来的伤害,也在忧伤中反思战争。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几乎都在战争的笼罩之下,战争的腥风血雨和战争背景下的人的生存,同样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在中国的图画书之中。随着革命战争书写模式的转变与儿童文学观念的改变,中国图画书的战争描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谈凤霞:中国儿童文学的跨文化创作与传播

  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领域,华裔儿童文学尤其是图画书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劲旅。这支生力军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有旅居美国的杨志成、叶祥添、林珮思等,旅居加拿大的余兆昌、陈志昌等,旅居法国的陈江洪、叶俊良、王怡等。这些欧美华裔图画书创作者(有的还是编辑和出版者)的作品虽然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具有跨文化的开放姿态,主题表达往往选取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在艺术手法上常常糅合民族技艺和现代手法,因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故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价值。

  蒋风:从“文化旅行”看现代儿童文学发展

  “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瑞典思想家爱伦·凯这一睿智的预言,到21世纪的今天,已被事实证实了它的正确性。社会能像今天这样尊重儿童的人格、开发儿童的智慧,使他们在各领域都得到全方位发展,确实是史无前例的。正由于儿童的社会地位的确立,儿童文学也随着人们儿童观的转变而日益受到重视。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