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沟通、认知与认同
2018年06月08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8日第1468期 作者:

  

  编者按: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沿线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近5年来,从倡议到实践,从愿景到行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沿线各国的民心相通,而文化是人们相互沟通、认知的桥梁。本期特别策划,我们特邀专家学者从视觉传播、汉语传播、品牌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学作品译介等角度,探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祝东:重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向度

  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并不仅仅是文化工作者的任务,也并非外在于其他“四通”而独立存在。相反,只要有合作,就一定有文化的因素存在。民心相通在切实展开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在国际合作的点点滴滴中都显露出来。

  秦红雨:一带一路视觉文化传播 

  在今天媒介融合的强大背景下,我们进入到一个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体集团与自媒体、现实空间与虚拟世界互渗、互补、共享的“视像屏幕的时代”(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语),由图像构成的视觉文化景观铺天盖地地包围着我们。正如有学者所说:“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转换。”正因如此,我们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用视觉文化的思维与方式来正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思考我们的“一带一路”的视觉传播,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实施。

  陆正兰:中国音乐文脉在一带一路的传播与交流 

  “交流”和“传播”,在英语中虽同为一个词,即communication,但这两个词的中文词义侧重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交流重在人与人的意义传播过程,如何把个人和社会文化集团的经验,变成人际的动态关系,强调意义表达、接受以及反应中的文化制约;传播注重传播行为、传播信息、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

  王楠:加快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是中国扩大改革开放和推进软实力外交的大手笔。在历史上,作为贯通亚欧大陆、联接沿海各国的交通要道,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架设了桥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很快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响应。这一倡议的实施,赋予古代丝绸之路新的历史使命,以东西方互鉴共赏、交融发展为切入点,为加快建设沿线的文化产业带来了新契机。

  蒋诗萍:以中国品牌为载体助推文化“走出去” 

  品牌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品牌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全球共有8.5万个品牌,其中著名品牌所占比例不到3%,却拥有世界40%以上的市场份额,名牌产品的销售额占了全球销售额的50%。另一方面,品牌是国家的名片。中国品牌既是主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又是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传播的载体。然而,在国际上叫得响的中国自主品牌还不太多,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6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中国仅有36个品牌入选。

  马千钤:中国当代文学在俄译介与传播 

  认识世界有多种方式,比如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学作品是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桥梁之一。中国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俄罗斯,是中俄文化交流最通俗、最有效的方式;是中国语言与文化走向俄罗斯、与俄罗斯展开平等对话的形式之一。而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力增强,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吸引俄罗斯社会和民众的目光。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国门、走向俄罗斯是有着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的。

  王小英:语言自信与文化国际传播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博弈中,文化问题成为博弈较量中的深层原因和制约因素,因此各国都普遍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增加各自的文化力量。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目前的“图像转向”情形下,以非语言符号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也变成值得注意的方面,但是基于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相比所特有的明晰性,中华文化要“走出去”,以语言符号的形式“走出去”仍是其主要的方式。

  桂亮: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哈萨克斯坦的传播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也是中亚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国家。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山水相连,两国在政治、经贸和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递增。2004年哈在华留学生人数尚不足500人,2008年起至今稳居十大来华留学生源国之列。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6年哈萨克斯坦在华留学生人数已达13996人。

  白雪:汉语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之间交流最重要的媒介是语言,它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首选工具,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是展开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一带一路”为语言的交流提供了机遇,但在面对这一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在推广本国语言的过程中,由于传播国自身国际地位、条件、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以及不同接受国不同特征的制约,会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传播呈现出不同的机会和挑战。

  卢德平:自主关联与延伸——孔子学院的意义 

  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经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就有51个国家设立了138所孔子学院和135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不仅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中华文化的传播,增进沿线各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文化认知的基础,也有利于厘清外界对“一带一路”的一些误读。“一带一路”是中国与沿线各国共同构建的利益共同体,是一个双向了解互动的过程。就孔子学院的意义而言,其不仅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孔子学院的共性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的共性问题,故一并论述。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