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积极养老——中国养老服务实践与反思
2017年01月06日 07: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6日第1125期 作者:

  

   编者按: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我国在老年人权益立法、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初步探索出了与国家发展水平、治理体制和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养老道路”并确立了道路自信。

  构建全面小康社会老年长期照护体系

  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我国在老年人权益立法、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初步探索出了与国家发展水平、治理体制和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养老道路”并确立了道路自信。

  坚守精算平衡 深化养老保险改革

  基本养老保险是惠及面广、涉及资金量大的民生保障项目。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基础,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实上,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的关键,在于基金能够保持长期收支平衡。尽管当前基金还有结余,但从长期来看,制度保持可持续的难度依然不小。因此,在深化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尊重社会保险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发展变化中的国情,而保障基金安全,必须坚守精算平衡原则。

  有效应对老龄社会挑战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长远而深刻。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我国的老龄社会将是未来社会的常态。因此,需要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长期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唯如此,方有助于我们从经济、社会、文化及科技的集成创新中探索老龄社会治理的科学应对之策,探索老龄社会世界难题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略。

  科技创新助推养老服务“提档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创新与应用有力推动了养老服务业传统作业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养老”等创新业态,日益成为引领养老服务业“提档升级”的关键力量。

  将智慧养老模式引入社区居家养老

  智慧养老(Smart Senior Care),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围绕老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这些技术与老年人的友好、自主式、个性化智能交互,一方面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利用好老年人的经验智慧,使智慧科技和智慧老人相得益彰,目的是使老年人过得更幸福,过得更有尊严,过得更有价值。

  上海“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与青岛“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规则比较

  青岛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2012年)和上海的“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2013年)试点工作,是将医疗保险基金与长期护理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是“医养结合”的模式探讨。

  美国养老模式经验借鉴

  美国老年人口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目前,美国老年人的主流养老模式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公寓式养老三种。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居住和配套服务。其中,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推进城市养老供给侧改革

  城市养老市场为什么发育不起来?为什么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并不多?养老市场看似繁荣,深入其中却一片冷清。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养老需求和供给的错配突出。因此,城市养老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建设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制度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如何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如何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努力消除家庭养老短板

  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我国养老事业总量及质量不能满足当前养老需求、城乡公共设施不适老、老年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都落后。《意见》提出政府要优化市场环境,完善价格、监管、准入等机制;鼓励境外、民间资本设立养老机构;养老资源向居家社区养老、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倾斜。与以往类似的文件不同,这个意见诚恳而实用。

  关注失能老人长期照料

  某退休教授卖掉房子,进了一家高档的养老院。那里有人负责做饭,也有常驻的医护人员。教授可以把俗务抛开,专心于写作。看到这样的新闻,在羡慕之余,我想问:中国有多少老年人能有这样的财力?前些日子,高龄农民工需要染发才能找到工作的新闻看了让人辛酸。我手头的《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显示: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 1/2还要靠自己的劳动力;城市里的老人也有接近1/5要自食其力。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