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重要引擎
2016年12月02日 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2日第1101期 作者:

  

   编者按: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关于《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颁布,标志着中国高铁将从“四纵四横”进入“八纵八横”新时期。在过去短短10余年间,中国高铁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成为中国自主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中国高铁建设有望重塑国内外政治经济新格局。一方面,高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辐射、带动国内多个相关产业创新升级;另一方面,高铁“走出去”将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互联互通基础,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本报特邀学者撰文,探讨如何推进实施中国高铁新战略,以期学界加强关注和研究,共同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全面转变。

  高铁装备制造引领国际产能合作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并迅速取得成果的原因所在。截至2015年底,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存量达1072.6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17.1%;通过项目对接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77个产业园区或制造基地,年产值超过200亿美元。其中,以中国中车轨道交通装备的国际化创新路径为代表,“一带一路”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装备制造、技术、标准、品牌和服务的国际化步伐。

  跨境高铁建设重塑发展新动能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加快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也在加快向发展中国家延伸。“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区域稳定和繁荣,加强贸易投资合作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些国家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或后危机时期的恢复发展阶段,投资和贸易仍然是其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在短期内将极大增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在长期内推动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为经济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中国高铁迎来重要国际化时机

  2008年,中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铁正式开通;到2015年底,国内高铁运营里程已经超过1.9万公里。短短几年时间,技术突破、产业链体系成型、规模效应渐趋显著等,使中国高铁逐步累积并形成国际竞争优势。2009年,中国正式提出高铁“走出去”战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高铁迎来重要的国际化时机。

  高铁:“中国创造”的崭新名片

  2004年以来,遵循“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指导方针,我国高铁技术实现了“引进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三阶段跨越式发展。蕴含更多自主创新技术的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代表符号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最佳诠释。尤其是,高铁的核心部件——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已成功实现百分之百的“中国创造”。牵引电传动系统被称作“高铁之心”,是列车的动力之源,决定了高铁列车的性能水平和舒适度。网络控制系统则被称作“高铁之脑”,决定和指挥着列车的一举一动。因此,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两大核心技术能否实现自主研发,是衡量高铁列车制造企业是否具备核心创造能力的根本性指标。

  以高铁投资稳定经济增长

  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更加优化,“四纵四横”主干线的联通作用已经显现。为更好发挥高速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2016年,国家重新调整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能够观察到的事实是,已经开通运行和正在修建的高铁的增长效应十分显著。未来高铁投资是否能够进一步缓解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可以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角度,对依靠高铁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作用机理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

  自主创新驱动中国高铁技术跨越式发展

  经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中国经济到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发展以高铁等产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于发展中大国,关键科学技术、核心知识产权的取得要靠自主创新,科技创新要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并实现国内外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高铁引发城市经济格局新变化

  放眼中国高铁城市经济版图,各个方位都有能够撑起一方的大城市,而且这些城市多处于相应区域的中心,并拥有广阔腹地。将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划分为无穷多个坐标系,横纵坐标上的不同象限分布着不同经济体量的城市。进一步研究发现,各城市距离北上广这3个中心的距离,决定了其依附于哪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与腹地城市的空间联系,因高铁联网而发生变化。

  高铁建设支撑城市发展

  高铁通过站点、城市和区域三个层面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在站点层面,高铁站的节点效应,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在城市层面,高铁能够改善城市的可达性,提升城市的市场潜力,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在区域层面,高铁能够加速城市群、都市圈的同城化和一体化,实现区域层面经济集聚的协同效应。

  “高铁 地铁”推动跨城市通勤

  近年来,中国高铁网络快速发展,给跨城市通勤就业带来了新机遇。“高铁+地铁”新型通勤方式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在1天之内,跨城工作、学习和娱乐。百度地图开放平台的大数据显示,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出现了稳定的跨城市通勤现象,3小时经济圈辐射效应日趋明显。通勤“城市对”由中心城市和临近城市组成,两地之间早晚出行呈现钟摆型潮汐特征,包括上海—苏州(昆山)、广州—佛山、北京—廊坊、南京—镇江、杭州—嘉兴、杭州—绍兴等。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和完善,有效降低了出行的时间成本,是推动这些区域出现跨城市通勤就业现象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