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文化视域下的国际汉语传播
2016年11月18日 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18日第1091期 作者:

  

   编者按: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他强调,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语境中推进汉语言的国际传播是当前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走向世界亟须解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期策划,我们特邀相关专家学者就汉语言的国际化传播及孔子学院的相关话题展开理论、学术的研究与探讨。

  由汉语推广实现文化传播

  从历史上看,中外文化交流有三次高潮:汉唐、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中国文化除了在亚洲儒家文化圈进行了短程传播之外,其实并没有走得更远,这也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国际长距传播、异质文化圈传播是相对缺乏经验的。在当今汉语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下,通过汉语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是应有之义。如萨皮尔所言,语言是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的。而文化传播的真正内核是对异质文化精神的理解,达成某种程度上的认同。

  汉语国际传播策略

  语言是人类文化独特的高级符号系统,也是对外文化传播的关键要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往往是伴随着语言传播实现的。语言符号如此重要,以至于学者们常将它视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具体表现。进而,不同文明也被以语言符号为标准来进行比较。

  汉语传播中的冲突及化解方式

  语言交际是社会互动的重要呈现形态,汉语国际传播要获得充分的生活现实性,而不是停留于概念设计或课堂模拟,必须在具体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展示其交际特性。任何汉语国际传播策略只有放在异域日常交际的场景中才能检验其有效性。任何一种语言共同体内部的日常语言交际均以其母语享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走出汉民族语言共同体,试图进入对象国以自身母语所营造的语言共同体内部,这个语言传播策略本身就存在着极高的风险和挑战。

  汉语传播不等于汉语推广

  在当下语境中,“汉语传播”经常被视为“汉语推广”的另一种表述,这种理解自然与中国积极主动推动汉语国际化的立场密切相关,但同时也暗示了在这种传播的积极推进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即将汉语的传播视为可以控制的信息及信息背后携带的文化的传递过程。这种观点带有相当的传者本位的理想主义色彩。实际上,正如皮尔斯所说,传播必然是主体间的意义协商行为,没有共享和互动,传播并没有真正产生效力。

  文化“走出去”面临的关键问题

  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至此拉开了我国“孔子学院”文化外交的序幕。同年,美国设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在现有中国文化外交模式下,孔子学院以阵地化的形式在境外各地扎根下来成为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增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为汉语走向世界、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的需要作出了贡献。

  孔子学院在美国

  2005年,在我担任阿拉斯加大学安克雷奇分校(UAA)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时,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的代表到我们学校商谈开设孔子学院的事,我很高兴也很热心于此事。因为这不仅可以让美国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中国,学习汉语,从而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正确的认知和感受。同时,孔子学院还可以为推进汉语教学发展提供一种新途径,这会给我们的学生提供到中国学习的机会,也会将中国学生带到我们的校园,它同样也是与中国对口支援的大学建立真正的工作伙伴关系的好机会,从而使我们的大学进一步国际化。此外,还可以促进学校与安克雷奇的华人建立友好关系,提供汉语等级测试与资格认证服务等。我相信孔子学院将会是促进不同文化间交流和合作的桥梁。

  汉语在中亚国家传播的内外因素

  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区域,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亚国家均给予积极回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对“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中亚国家巨大潜力的挖掘。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而语言相通又是民心相通的基础。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交流日益频繁,沿线国家与社会均需要个体具备多元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教育能力,才能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从语言接触理论探讨汉语国际传播

  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过程,是汉语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并与世界各国不同的语言接触的过程。汉语国际传播当然是文化的相遇与交流,但首先是语言的接触与交流,如何从语言接触的理论入手,展开国际汉学传播的理论研究,是一个亟待展开的研究领域。

  明清时期的汉语传播

  明清时期是汉语海外传播很有特色的时期。在汉字文化圈的海东地区日本、朝鲜与欧美传播的群体、地域、方式有很大差异。下面就分地区来加以介绍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