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说中的批评圈
2021年03月24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24日第2132期 作者:王宇林

  程光炜《当代中国小说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版)凡三编十三章,上编是“重绘时代地图(1949—1976)”,中编是“历史的漩涡(1977—1991)”,下编是“修复的前行(1992—2018)”。就篇幅而言,随着当代文学史的时间内涵不断扩大,1976年后的书写持续增加。

  作者在第一章“小说批评的意图”中介绍了围绕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产生的论争。第二章则将目光聚焦在“赵树理现象”上。第三章到第五章以农村题材、革命战争题材、工业题材、解冻小说为题。第六章关注文学制度——大连会议。第七章将重点放在小说《金光大道》《虹南作战史》《机电局长的一天》,《朝霞》热与“地下文学”潜流,进而发掘其历史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专辟一节“1972年后小说的转暖”,为其行文提供依据。

  中编关注北京批评圈和上海批评圈,以及由《钟山》杂志构成的“南京批评圈”。作者认为,北京批评圈开启了新时期文学批评,他们针对王蒙、张洁、张贤亮、汪曾祺、路遥展开争论,也对知青小说、“伪现代派”进行驳难或辩护。当视野转移到上海批评圈时,作者产生了一个重要判断:当代中国小说思潮有一个“八五转折”。这种转折改变了小说批评的传统地图,其变化是当代批评重心的南移。而在这一转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一批新进的批评家。

  如果说北京批评圈是在冯牧、陈荒煤等带动下得以涌现,他们依托的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文联等单位。那么,上海批评圈则得到“文坛老将”巴金、夏衍、贾植芳、钱谷融、徐中玉的支持,并在李子云、周介人的“鼓噪”之下“推动”,依托的是上海市作协、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北京批评圈成员有文艺干部、报刊编辑、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构成“老中青三代批评家组成的松散的批评联盟”。上海活跃的新潮批评家是吴亮、程德培、蔡翔、李劼、王晓明、陈思和和南帆。这一名单显示一个症候:随着学院批评家不断增加,社科系统和作协系统批评家呈下降趋势。与此形成掎角之势的还有媒体批评的兴起。

  书中还描述了北京批评圈和上海批评圈使用方法的不同。北京批评圈崇尚不断分化和碰撞发展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表现出对个人、自我、形式探索等话题的浓厚兴趣,他们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评论,能找到“19世纪文学的批评方法”的痕迹。在上海批评圈里,他们的书架上可能堆满了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新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心理学、符号学、语言哲学、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诗学、叙事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书籍。在这种氛围里出现的批评家,身上具有浓厚的西学色彩。由此而构成“新潮批评”,同时也导致学院批评的成型:女性批评、原型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结构/解构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等。“新潮批评”开启了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

  如果说上编尚能在思潮、制度、事件、现象中找到论述脉络,那么,下编则像“点人录”(钱锺书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迥异录鬼簿”,“录鬼簿”典出元代钟嗣成戏曲著作)。中编论述北京、上海和南京的批评圈子,已有研究者发之,古远清《论中国当代文学的三大批评群体》叙主流批评家、非主流批评家和新潮批评家。在该书出版前,作者也写作了《当代文学中的“批评圈子”》,但尚未将其三个“圈子”扩展到“南京批评圈”,因而也仅及北京批评圈的“现实主义深化派”“现代派”,而未及“新写实主义”。

  程著批评史有几个特色。首先,时间跨度大,包括1949—2018年间的文学批评现象、论争等。其次,注重渊源脉络,发掘时风、世风交互影响。尤其是对批评家的师承、文风和学术脉络有细致梳理。如第九章“小说探索浪潮中的批评家”叙及“新潮批评家”、第十一章“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评论”提及40余位批评家,均在页下注明毕业院校、指导老师等信息。这就带来程著批评史的第三个特点:关注批评家之间的交游及形成的圈子,从而考信批评脉络。

  作者推重新人,对“70后”“80后”作家、批评家的介绍不遗余力。如征引孟繁华《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所列“70后”作家28人,并引宋耕、杨庆祥编选《听盐生长的声音:80后短篇小说集》所列“80后”作家16人,而他自己所列生于20世纪60—80年代批评家32人,可谓洋洋大观。此外,程著批评史评骘批评家特点也能聊备一格,如吉光片羽散落书中。如其评价陈思和是兼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于一身的批评者,认为陈思和批评文章的框架性较强;他喜欢先设一个潜在的批评视点,再把作家作品装进去,一一地解剖。这涉及的是批评方法。再如评价陈晓明“善于从理论范畴、概念和定义的角度来理解作家作品”,亦是如此。又如评价王德威,“经历过西学的训练,他的批评风格华丽、富于才情,他笔法跳跃,语意繁杂,且喜欢把当代小说家与现代文学传统串联,联络比附,也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