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诗风演变分水岭
2020年06月18日 07: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8日总第1950期 作者:张堂会

  近年来,康熙博学鸿词科与清代诗歌演变之间关系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产出了不少研究成果。其中《康熙博学鸿词科与清初诗坛》(张立敏著,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版)辨析了博学鸿词科诸多概念间的联系,集中分析了康熙十七年(1678)至二十一年间诗歌史事件、诗人思想、诗歌创作与诗歌观念以及诗歌理论的变化,阐述了王士禛神韵说出现的原因,揭示了康熙博学鸿词科的诗歌史意义,诠释了康乾盛世诗风何以成为可能。

  康熙博学鸿词科称谓辨析

  书中辨析了康熙博学鸿词科诸多称谓间的关系,提出博学鸿词科正名与别称的概念。自康熙十七年元月康熙帝下诏书举办考试开始,博学鸿词科就出现了众多不同称谓,如博学鸿儒、博学弘儒、博学鸿辞、博学鸿才、博学弘词、博学弘辞、宏博、鸿博、大科、特科、词科、词学科、词学大科、鸿博特科等。在当时乃至整个清朝,关于哪个应是该科考试的名称,人们辩论不休。鉴于称谓的混乱,有学者提出博学鸿儒科是该科考试的正式名称,康熙博学鸿词科的称谓是错误的,它应该是乾隆年间博学鸿词科考试的称谓,该论点逐渐在学界占据主流。该书考察了博学鸿儒科、博学鸿词科在康熙朝的用例、参加这次科举考试人员的称谓、同一文人两者混用的情形、毛奇龄观点的改变,从科举考试命名方式出发,分析了博学鸿儒科称谓的依据,同时依据康熙帝、康熙帝近臣、颁布诏书时大臣诗词用例、邸报用例、《清实录》《东华录》以及后世诏书中用例,指出这次考试的正式名称是博学鸿词科,而不是博学鸿儒科,但是后者使用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该书分析了众多称谓出现的原因,指出它们的出现并不是以往研究者所说的使用混乱、概念不清,而是具有一定合理性,是康熙博学鸿词科某种特质的显示。在中国科举史上,没有哪一次考试具有这么多称谓,这也是康熙博学鸿词科复杂性、独特性的体现。

  2009年,鉴于康熙博学鸿词科考试的复杂性,作者曾提出康熙博学鸿词科广义与狭义概念,认为博学鸿词科一词不仅是康熙十八年三月的考试,还包括考试发动、考试、阅卷以及入《明史》馆的后续,特指清廷康熙十七年发起的以博学鸿词科为主要事件的文治活动,考试只是系列文治活动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在宽泛意义上指康熙十七年至二十一年间清朝推行的文治活动。在这样的研究视域中,冯溥对诗歌的整饬也是康熙博学鸿词科文治活动的一项内容。

  清朝诗歌史发展细微脉动

  以往清代诗歌史研究,在涉及康熙博学鸿词科考试中的相关人物,比如冯溥、顾炎武、王士禛、潘耒时,往往只从诗人个体角度分析,遮蔽了诗歌史中的深层原因。在康熙博学鸿词科专题研究中,由于仅仅把康熙博学鸿词科视作一次科举考试,因而考察诗歌史时有片面现象,甚至研究成果自相矛盾。如一方面意识到康熙博学鸿词科的意义,另一方面在论证过程中由于视角局限缺乏相应论证。康熙博学鸿词科广义概念的提出与贯彻,解决了许多历来争执不休的问题。例如康熙博学鸿词考试中的判卷不严问题,许多人诗不合辙,有人卷子没有答完,毛奇龄的答卷中甚至还含有反清的内容,可是他们都被录取了。考试结束后,民间流传一首讽刺考官冯溥无能的诗。该书分析了冯溥性格、为人,指出冯溥绝非懦弱无能之辈,结合冯溥对考试应征人员的态度,解释了考试灵活处理、阅卷不严的合理性,进一步分析了讽刺现象的深层社会因素。

  作者从狭义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发动、考试、考后)、以冯溥为首的诗坛整饬、《明史》馆开局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研究方法上,采用总体论述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勾勒诗歌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力图展示诗歌史发展的细微脉动。全书不仅研究诗人思想、心态的变化,诗歌创作的变化,还阐释了诗人诗歌观念与诗歌理论的变化。顾炎武为清初大思想家、影响深远的诗人,以往研究忽略了其晚年生活与思想。该书通过梳理康熙十六年至十八年他的人生理念、心态、诗歌变化,指出博学鸿词科考试、《明史》馆开局对顾炎武的不同影响,具体体现在改变了他晚年的生活计划,使其内心发生情感起伏,最终对清朝由仇视转变为认同。这展示了顾炎武如何摆脱博学鸿词、《明史》馆征辟、地方大员远行的复杂心路历程。

  清初诗歌演变复杂过程

  书中关于个案的选择全面而典型。如顾炎武为思想家,身份上属于遗民,从考试情况来说属于得知消息,预先采取措施避免参加考试,该书着重于康熙博学鸿词科对他心态、思想的影响。王弘撰为遗民、关中学者领袖,他不愿意参加考试,但是被迫入京,考前与冯溥达成秘密协议,在确保不被录取的前提下参加考试,该书侧重于论述其心态转变。潘耒为史学家,身份上属于布衣,考试态度上属于不愿意参加考试最终却被录取。该书除了论述其心态、思想、身份转变,还侧重于阐述其诗歌创作的改变。王士禛为清朝翰林、诗坛领袖,可是他一度对考试政策认识不到位,无意中做出有悖于考试精神的事情,随着认识的深化,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康熙博学鸿词科的影响联系起来。与此同时,受冯溥整饬诗坛的影响,王嗣槐内心燃起整饬诗坛的激情,他与另一位深受冯溥影响的诗人徐乾学一起,劝勉王士禛参与诗坛整饬,于是,王士禛总结诗坛理论,提出神韵说。

  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康熙十七年清廷诏举康熙博学鸿词科之后,围绕着这次科考,遗民与清廷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角力,出现了辞考与强制征辟现象。这种角力,不仅体现在遗民与清廷之间,而且体现在遗民之间,尤其是遗民和应征人员之间,显示出康熙博学鸿词科的深远影响。目前学界对博学鸿词科的研究视角,仅限于遗民、清廷之间的错综关系,后一种视角少有人注意,博学鸿词科应征人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博学鸿词科研究中缺失。该书通过顾炎武与潘耒的相互作用,弥补了这一视角。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